虞永平过程意识观后感汇总
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观后感_第1篇
我们全体幼儿园老师在中心小学集体学习,我们观看了虞永平老师的讲座,重点讲了 课程的过程意识就是经验意识,这是一种专业意识。回到过程中区,意味着通过探究、操作、体验、交往、表达去感受和表现外部世界及自己的内心。过程意识的确立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过程意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
虞教授认为梳理科学的质量观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三个纬度,即结构、过程和结果。
虞永平教授分享了多个案例:孩子玩积木、班级里的三本日历、足球赛、环境创设等。通过这些案例,为我们阐述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路径要以一变多、以静变动、人群互变、无事生事,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最核心的。
经验是由实践而获得的认知、体验及能力。质检经验是由学习者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是别人在实践中获得的,并以一定的方式告诉学习者。告诉的方式包括文字、口头语言、照片集影像资料。其中,最抽象的是文字,其次是口头语言,然后是照片及影像资料。因此,间接经验是有层次的。幼儿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的,端坐静听不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与环境、同伴及教师开展多样化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幼儿是在情境中、行动中学习的,幼儿的学习是为了获得新的经验。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错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
虞永平教授的报告,让老师们深深思考,“过程”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以及它对提升质量的长远影响。
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观后感_第2篇
聆听了虞永平教授的《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的讲座。过程和经验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的,虞教授指出课程意识就是经验意识。幼儿的经验来自于幼儿的活动过程的观察、比较、思考所得到的,知识是在不断的改进的,幼儿在不断地变化的环境中遇到新知识获得新经验。
一、联系实际的思考
结合实际我觉得在进行幼儿观察记录中通过让幼儿直接观察记录比自由想象记录观察记录真实有效而且经验提高较快。在让幼儿观察花朵的生长变化时我们曾经对鸡冠花进行了观察 : 鸡冠花植株的张高 → 花朵逐渐变大 → 越来越鲜艳 → 变黄 → 鸡冠花的花冠垂下 → 枯萎。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了鸡冠花的生长的变化,他们在进行记录的过程中相互说着自己对鸡冠花变化的看法,感性的经验在他们的脑海里印象很深,我听到孩子们由此类推说出小花也是这样的生长过程,这是孩子们自我积累的过程,也是他们喜欢的方式,这也是我教学的方向。
二、回顾教授的话
1 、对幼儿而言,过程性知识更具有适宜性和现实的价值,幼儿很多时候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去学习的,只有在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经验,才能成为“新的能力”。低龄儿童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的,端坐静听不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与环境、同伴及教师开展多样化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幼儿是在情境中、行为中学习的,幼儿的学习是为了获得新的经验。
2 、“做事”并不就等同于“经验”,我们重视过程,但是没有结果的过程也是值得反思的,不是做所有的事都能获得新经验,也不是所有的重复都没有价值,现有经验的重组和整合有时需要再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进行。幼儿的活动在情境、材料和规则等方面进行转换,使活动不断产生新经验。
3 、幼儿是在情境中学习的、是在行动中学习的、是通过多种感官学习的、是在探索、体验、交往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习的、是在生活中学习的。
最后,虞教授强调了一个问题——对幼儿园的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他们的生活内容,自由、自主和创造的游戏伴随着他们的生命成长,无游戏是“小学化”、“成人化”的主要表现,要形成一种鼓励游戏、欣赏游戏、服务游戏、观察游戏和合理指导游戏的课程文化。
三、我在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 过程” 活动使得幼儿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脚踏实地帮助幼儿发展。
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观后感_第3篇
通过观摩学习虞永平教授的《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报告,明确了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转变,由以往的“灌输者”“说教者”转变成了课程方案的制定者、设计者。
不应再是过去孩 子的“保姆佣人”,抑或是苦口婆心的怨妇,或是怨声载道的受累人,而应摇身一变,成为顾全大局、统筹帷幄的大将军。正如虞教授所说,教师应学会做该做的事,“不是老师话说多了、事做多了就优秀,但却是与教师的脑力成正比的。”也就是教师应该学习做个“智慧者”。
一、学做“引领者”。
现在的知识不再是静止的,而是生成、变化的,流动的。虞教授指出知识就是经验,是过程性的.经验。这注定了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我们幼儿教师把知识转化成一个过程,引导孩子去体验,通过操作体验、观察感受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来学习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首 先来学习做课程方案的“制定者”,“引领者“。如准备让孩子干什么,在哪里干,如何干等。从整体上把握,从细节上引领。如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并且紧紧围绕通过这个活动,孩子去体验、思考,获得新的经验,得到发展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有价值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方案。
二、学做“发现者”。
“生活中缺少的 不是美,而是发现。”“生活即教育”。需要教师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需要。教师应该发现生活中有益的资源,并巧妙地利用。如虞教授举了个幼儿园的例子,通过观察、分析等记录虫子的成长规律,让不喜欢虫子的小朋友在那个氛围中也喜欢观察起了身边的小动物。看到孩子们专注地观察的神态,真心地认为做生活的发现者 是件有趣的事。
如我们社区内就有水果超市。在给幼儿讲授各种水果、蔬菜时,我们园有的教师就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引领孩子到就近的水果店去亲自感官认识各种水果,如看一看,摸一摸等。孩子在直接经验中获得了发展。
如有的孩子在玩区域活动时,为什么不想玩?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发现背后的原因。是否是因为材料太过陈旧?还是材料缺乏层次性,让孩子缺少挑战的欲望呢?等等。发现、了解了孩子动机背后的原因,就真正读懂了孩子。
三、学做“创设者”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有价值的“情境”活动。虞教授提到幼儿园的特点是“游戏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孩子直接参与,从中反思,做有意义的事,进而获得成长。
利用节日民俗这 一特别的生活资源,让孩子在做中学。如幼儿园在过“腊八节”时,有的班级通过自己动手制做“腊八粥”,品粥等活动。让孩子了解节日的习俗,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端午节,自己亲手尝试“包粽子“等,了解节日的风俗习惯,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体验了民俗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处处提醒我们教师需要在生活中积淀,学做教育的制定者、发现者、创设者。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新型的“智慧型“教师,关注过程,聆听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
【虞永平过程意识观后感汇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