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2016年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的战争》于2016年9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电影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战争》观后感1:

  香港导演彭顺以拍鬼片见长,去年他却接受中影公司的邀请,首次执导主旋律战争大片《我的战争》,电影于9月15日中秋档正式上映。香港类型片导演把主旋律电影拍出了商业片的味道,从头到尾的枪林弹雨、狂轰滥炸让观众无异于看一场视听效果震撼的大片。但是,由于朝鲜战争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抵御外敌的正义战争,历史上有其尴尬性,所以导致这部电影的主旨不明,回避了根本问题,也缺乏深度思考,只是把重点放在两个小时集中的炮火上,小人物的牺牲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感动人。

  《我的战争》是纪念朝鲜战争65周年献礼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由著名作家刘恒担任编剧。刘烨扮演的孙北川是抗美援朝中国志愿军部队钢铁先锋连九连的连长,看上去是个糙老爷们,却是铁汉柔情。他喜欢自己的达县老乡、王珞丹扮演的文工团队长孟三夏并大胆表白。杨佑宁扮演的孤儿张洛东是孙北川的手下,对孟三夏这位姐姐也是暗生情愫,和黄志忠扮演的爆破专家则情同父子。还有在战争中成长为真正男子汉的乐队指挥刘诗文和他在战争中牺牲的恋人王文珺……电影塑造了以九连为主的一群战士和文工团队员,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爱情、热血甚至生命。

  影片一开始,就是坐火车奔赴战场的志愿军战士途中遭遇美军空袭,大批战士牺牲,尸横遍野。五义亭阻击美军、爆破石块碾碎坦克、雪夜激战、排除雷区、抢夺537高地等战争戏一场接一场。电影不用特效、以真枪实弹还原了当时的生死火线,呼啸而过的子弹、血肉横飞的躯体、触目惊心的轰炸,由于采用贴身拍摄的方式,泥土飞溅,画面粗粝,甚至战士们的脸都有些变形,让人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不过也有人指出,电影花太多时间在战争场面上,看久了容易引起审美疲劳。

  当一批批可爱的战士们倒下,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一场战争,究竟给平民带来多少沉重的苦难和伤痕?这样的胜利有意义吗?片中刘烨表白的方式是请小神仙帮写检讨书或是诀别书,“如果我回不来了,请把我攒下的这点津贴带给我娘,你去看过了,就像我也去看过了……你要是能活着回去,帮我看眼我娘,告诉她儿子不孝,但儿子没给她丢人……”虽然有不少观众泪洒影院,但我这个泪点很低的`人除了在片尾为刘烨的去世流了点泪,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被感动到,原因是电影对这些战士的塑造,依然过于英雄主义,缺乏人性的深度,特别是长官的口号更显得假大空。照理来说国外大片也少不了英雄主义,为什么这里的英雄主义会让人觉得尴尬呢?因为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的是美国,那时我们称他们为“美帝”。记得70年代末的样子,我们70后的孩子还经常会念一首童谣“打倒美国独只手……”那时我们在历史书上、在教科书上读到的都是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要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盟国朝鲜,和美帝所支持的韩国势不两立。可以说,二战后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的利益争战,导致朝鲜半岛分裂,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的战争,中国的抗美援朝则让朝鲜半岛分裂更加固化,南北韩分裂其实是利益集团争夺的牺牲品。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中国、美国、韩国、朝鲜都死伤无数,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毛岸英、邱少云、黄继光都是志愿军牺牲者。几十万战士献出宝贵生命,却是为了一场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当然我们无可否认战士们的牺牲和伟大,但是当一场战争的动机不纯或者是以当权者的利益为出发时,这样的牺牲也就变得无谓了。

  《我的战争》的尴尬也正在于此,美国敌人的塑造是模糊的,毕竟他们现在和我们是友好国家;战争背景的交代也是含糊的,毕竟在历史上我们其实是帮助朝鲜攻打韩国,这也是“扛着红旗进汉城”的宣传片惹人反感、触发众怒的原因所在。所以,虽然《我的战争》用了数字2D、数字3D、中国巨幕、IMAX3D、DBOX2D、DBOX3D等十个版本,其中D-BOX电动设备还可以结合剧情匹配相应的运动轨迹,让观影体验更加有现场感,但是如果战争片只是拍成一部商业片,避重就轻,那么无疑是不够成功的。

  《我的战争》观后感2:

  带着家人,本着支持商业主旋律电影的打算去看的。然后,很失望,如果《集结号》是8分,这个顶天4分,3分给题材,1分给画面和BGM。如果打着和我类似看法,想去电影院看的,慎重!

  挑几个感受特别明显的说一下吧:

  1)电影开头,上来火车被轰炸扫射的场景一下把人拉进战场,BGM和画面效果还是可以的,看得出用心了。

  2)中间“泡妞”、“炸山石”、文工团众巾帼“撒手榴弹”,总体感觉凌乱、不合理、没有主题、不知所谓;从BGM我似乎听到导演在耳边说:此处是大场景、此处应有强烈的情绪表达 -_-!可是,实在没感受到啊!

  3)最后一个战争场景,实在是没法吐槽,差点提前离场,最后是忍着恶心看下来的:

  - 那么多战士,人挤人冲锋,是在强调抗美援朝志愿军就是人海战术,所以才赢的嘛?(今天九一八:1937年7.7卢沟桥,华北日军一共8400人,中国军队光29军就不下10万人;1931年九一八东北日军1万余,张学良东北军19万;)

  -连长被炮弹震的耳鸣,一阵恍惚,很好很真实。但是小神仙连着在距离炸弹几米处救下连长,没受伤,好吧……2人瞬间能自如对话,好吧剧情需要,耳鸣啥的就当没有了。

  -可是,当连长受伤到都不能走了,健康的小神仙居然高喊着“我们要一起战斗”,然后就背着连长冲锋了,冲锋了,冲锋了!(我下巴当时就掉了……)。连长手枪biubiu打死好几个机枪手,接着连中数弹,最后牺牲。这是抗美神剧嘛……

  -最不能容忍的是,连长在牺牲前,居然说了一句“以后会有人记得我们今天做了什么嘛?”。崩塌了!电影准备拍给不会记住他们的人来看的?导演是想说,主角连长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牺牲是否有意义,是否会被子孙后代记住,他入朝抗美只是因为遵守命令没有信念支撑(或许惦记着女主角可以算是信念),just a killing machine?还是想表达对观影人的不屑——就你们这些人才会记得他们?!

  4)最后的火车站,各种元素大集合,铁路、毛彭头像、美女、鲜花,歌颂和平,很美。可却让人有种吃了苍蝇,却说不出来的恶心的感觉——主角牺牲了,美女最后被满口港台腔、从头到尾拉人出镜的小神仙带走了(主角你为了啥啊~)

  总体感觉:

  1)电影打着致敬志愿军的旗号,抹黑志愿军。通过观影,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一群遵循命令,为了胜利不惜牺牲、一身匪气的兵。

  2)导演或者制片方,想两边讨好,打着致敬的旗帜,却对自己想要致敬什么不清楚,或者说是不想清晰的表达。最后的战争场景更是用一种“敬而远之”的视角,用旁观者的心态,略带怜悯的看着他们,毫无代入感(他们是我们的先辈嘛?!)。在最后的战争场景中,用固定在枪械的镜头对主人公进行拍摄,更是游戏感十足。

  也许港台导演永远无法体会百年抗争的绝大艰辛;无法体会到抗美援朝战争那种“背后是家乡”的感觉,无法理解抗美援朝胜利后,那种一朝啼鸣、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意图侵略我们,美帝我也能拉下马!)。

  最后,期望出现真正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的电影。志愿军英烈们的出发点简单明了:“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刚刚经历百年反帝反封建、以绝大的牺牲,无数志士探索、建立起来的属于自己的国家,不能再被打碎,我们要和平!谁不给,跟谁玩命!

  《我的战争》观后感3:

  各位都清楚,人的知识是经过不断的累积而形成的,人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其积累的知识会影响其实践活动。正如同豆腐脑有甜咸之争一样,电影的拍摄手法也是因地域、因时代,在不同导演手中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那么,当我们对香港导演对动作电影(貌似香港导演没拍过真正的战争电影)的主题及拍摄的手法进行总结是,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点:1.一元化,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及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兄弟,不是为了女人就是为了出口气。极少有站在宏观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人物动机单纯线性,缺乏家国情怀。这一点无论是在现在的香港社会中还是在这部《我的战争》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毕竟被殖民了那么久,可能连国家是什么都忘了吧)。2.对客观规律的不尊重。这一点相比大家都领教过,什么飞来飞去的黄飞鸿,子弹无限的M16,身中数枪在背景音乐中活蹦乱跳的周润发。这一点,在娱乐电影中无可厚非,但是在一个向来以还原真实为第一要务的战争片中,往往会引起让人噗嗤的尴尬。3.对于复杂情感缺乏深度的表达。香港社会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对自身定位无法把握。在殖民时期,忠于自身的祖籍身份,就意味着在经济上的收打压和在政治上的被压制。背叛自身的身份,就意味着在名利双收的同时,与自己的出身即根源断绝关系。所以香港社会中人们可以把握一个让他们得到名利或者内心安定的信念、信仰,但是无法面对一个让他们即爱又恨的存在物--国家。第3点具体到这部电影里,就是电影对于国家的热爱,完全通过单纯的喊口号这钟假大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可能就是导演心中的爱国吧。
 

【2016年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相关文章:

1.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2.《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3.我的战争观后感

4.《我的战争》观后感作文

5.《我的战争》优秀观后感

6.观《我的战争》有感

7.我的战争精选作文

8.《我的战争》观后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