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反映的择校热问题,相信会引起不少中国家长的共鸣。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今天和女友去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这是一部印度引进的影片。不得不说近几年印度引进的电影几乎部部口碑爆棚。像年初刚上映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去年上映的神秘巨星,乃至更早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口碑都不错,以至于我现在对印度的电影有很好的印象。
《起跑线》这部电影,看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孩子的教育或者是赛跑之类的比赛。主演是伊尔凡 可汗,我想说名字大部分人估计都不知道是谁,我也不知道。一看人就能让你联想到他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女主演是萨巴 卡玛尔,长得挺养眼的。
大概剧情就是服装店老板拉吉和老婆米图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过伪造穷人身份将女儿送进名校。却因为在贫民区生活的那段时间感受到穷人生活的艰难和穷人孩子接受好教育难上加难,最后放弃女儿的高等学校资格的故事。
电影虽然定位是喜剧,但是笑点确实不多。不过里面依然有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而且歌词都很有深度,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女主米图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尤其是对孩子。比如,孩子出去玩把孩子捂的严严实实的,出去玩滑梯还要先用纸巾擦干净才能上去玩。这点表现了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保护,以致让孩子失去自由的现象。有点讽刺。每次米图生气,就会说:孩子念不到好的学校就进不了好的中学,进不了好的中学就考不上好的大学,看不上好的大学就不能进去好的跨国公司找一个好工作,这样孩子就会被同伴撇下,那孩子就会崩溃,最后孩子就会学坏然后吸毒。这段也算是个笑点吧。
男主拉吉是一个服装店老板,很会聊天。总能说到客户的心里,让客户心甘情愿的买他的衣服。这是一个成功商人应该具备的。但是在家里他又特别的爱自己的老婆,一般有问题都是以老婆的决定为主。这一点倒没有错。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米图建议去上私立名校,而且是必须去。为此还专门在富人区买了房子拉吉拗不过老婆只好同意。但是在拉吉排了一天的对领到报名表后,却石沉大海。朋友建议他们去找个顾问也就是我们说的中介,交了不少钱。然后中介给他们标准的培训,包括表怎么填?面试的时候问题怎么回答?看到这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身边不也经常发生这种事嘛!折腾了好几天最后却还是没有录取,中介给的答复是学校不想招学生家长是服装店老板的。真是讽刺,典型的拿了钱办不好事就把责任推到客户身上。
米图为这事跟拉吉大闹了一场,拉吉没办法不得不到处想办法。包括找政府官员写推荐信甚至想拿钱贿赂学校的校长。但是都没有成功。戏剧性的是,拉吉店里的店员,来家里送喜饼,说是感谢拉吉,他的孩子被那个名校录取了。当米图和拉吉听到这个消失都傻眼了,拉吉更是不敢看米塔直接让店员回店里去了。这下可好拉吉一直所说的我在努力想办法在努力中,在米塔看来一分不值,毫无说服力。
第二天拉吉生气的跑到中介那质问,得知国家有规定,每个私立学校必须预留25%的学位给贫穷的孩子。所以他们不得已选择假装穷人去申请学位资格。为了躲过学校的核查,他们还专门搬到了穷人区去居住。在穷人区他们体验了穷人生活的艰辛,结识了希亚姆一家,发生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打水的话你需要跟插队的人吵架才能轮到你,像泼妇一样骂街。再比如拉吉去工厂打工,频繁出错,最后到家当米图跟他要工资的时候,他却说今天的钱发的还不够扣的。
最终通过了审核,孩子如愿的进入了私立名校。他们也搬离了穷人区,回到了他们的别墅。但是看到新闻揭露说有好多富人用这种手段抢走了本该属于穷人的权利。他们有点内责,想做点事弥补。就选了个国立学校,资助了这个学校的所有学生。恰好也有他们在穷人区的好友希亚姆的儿子。为了感谢这个资助他儿子的恩人,他登门拜访,事情败露。希亚姆说:政客偷窃穷人的食物,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的教育权利。短短一段话,每个字都很扎心又很现实,跟我们常说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如出一辙。还有一段话挺有深度的:你为了你的孩子做了你认为对的事,我也要为了我的孩子去做我认为对的事。大概母爱父爱的伟大就在这吧,为了孩子即使知道是错的,也会铤而走险。但是我觉得我们的爱应该更加理智些。
最后,米图和拉吉跑到学校想阻止希亚姆举报他们。但是当希亚姆看到皮娅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并对赶来的夫妇俩说:皮娅可以继续在这读书,因为她也是我的孩子。希亚姆的善良打动了拉吉。拉吉不顾米塔的反对执意走进了校长办公室,自己坦白了。不料校长的真面目漏了出来,说如果让穷人的孩子来上学,我挣谁的钱。一本正经的校长说出这样的话,让前面铺设的形象一下轰塌下来。
拉吉找到了之前负责核查的那个人。一起在校晚会上偷偷把国立学校的孩子带来表演了一场精彩的演出。下面的富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鼓掌喝彩。当知道表演的是穷人的孩子的时候都沉默了。拉吉说:穷人的孩子一样可以很优秀,并揭露了校长,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而沦为一桩生意。并把女儿转到了他资助的那个国立学校。米图最终也理解了拉吉。
影片遗憾的是,校长没有得到该有的惩罚。富人们也没有因此而做出什么努力。不免有些失望,但回过来想想这就是现实啊。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小部分人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不足以改变社会的现状。
对于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送孩子上名校,名校是否华而不实满足虚荣,怎样培养健康、快乐、善良的孩子,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
影片讲了印度德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拼尽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主人公拉吉是一个时装店老板,在妻子的怂恿下,为了让年幼的女儿上一所名校,不惜举家搬迁到名校旁的富人区,尽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拉吉高价报了帮助上名校的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拉吉一家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无法融入富人社会,又因为难以适应艰苦条件等原因难以融入底层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既展现了富裕群体的攀比、虚荣和虚伪,还生动展现了穷苦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拉吉一家假扮穷人,认识了善良、勤劳的希亚姆一家,受到他们无私的帮助。电影观众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钱,施助者希亚姆家世代穷苦,却教拉吉挤公交,带着他在工厂干活,把自己的工资分给他,甚至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将得到的赔偿送给拉吉交孩子学费,结果阴差阳错,穷人希亚姆的孩子却没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选了,希亚姆还掏钱为他们庆祝……,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写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穷人体验底层劳动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无助,对照着这部电影看,对穷苦阶层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后面也展现了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
家长们,如果要给孩子选择名校时,一定要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为虚荣心所累。
看了电影,一直对教育孩子充满自信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最近读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卢梭的《爱弥儿》,体会到不过多干预、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要多给孩子讲人生道理,帮助他分析事情的长短利弊,让他少走弯路,早明事理,其实几岁的孩子哪里懂得那些,往往会误解或者很快忘了。家长教育起来挺起劲,觉得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都传给孩子了,孩子应该比自己强,这只是一厢情愿。卢梭在《爱弥儿》里说的,他在爱弥儿12岁前什么都不想教,更不会灌输什么大道理。也许有些家长一味的施压培养了当前看来学习优异,习惯好、有特长的孩子,但这个孩子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几乎都被扼杀了,长大能否成才难说,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就更难说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应该学学“无为而治”,要适当地放手。我在以前的博文里也写到过,教育孩子有点像炒股和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们如果没有技巧不妨练练耐性,练练忍功,让孩子慢慢地成长,不能乱折腾。电影《起跑线》中也传达了这一观点。拉吉的女儿被特别精细化地管理着,但成长受到很大限制,也难以和同龄小孩交往,但到了穷人区,和一群野孩子奔来跑去,反而学会了什么是分享和关爱,什么是善良和友情。
正如卢梭和尹建莉强调的,家庭教育宁可过宽,也不要过严,孩子的未来是广阔世界,不是父母温暖的手掌,早晚孩子要自己去历练,去成长。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2.起跑线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