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飞翔》,却像一道暖暖的光,不矫情、不牵强,就那么自然而然地,通过每一个镜头,每一段音乐,一些最简单的情节,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一切都那样美好,不管是音乐、舞蹈、风景和人。
看完这个电影,突然有要写些什么的冲动。
很久不写什么,只是慢慢感受,但是对于我这样健忘的人,一些感受,如果不记下来,真的就会被遗忘了。
让我特别有想写些什么冲动的电影,叫《逆光飞翔》。
最初从某人嘴里听到这个莫衷一是的名字的时候,粗粗查了一下,看到似乎是个盲人执著坚持音乐神马的故事,脑子里立刻想到《和你在一起》里那个小琴童的样子……一个有关执著追求音乐、艺术的电影,还能拍成神马样子?
预约了两次都没看成,昨天从怀柔转了一大圈赶回来,带着各种不看好,看了17:50的电影。
看了,之后就被感动了。
用最滥俗的形容词评价这部电影,大概,它应该可以被称为“正能量”影片了吧……
影片从黄裕翔离家去台北上学开始,讲述了他作为一个盲人从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地方(音乐学院)的种种不适和他自己的努力。
相对于一个正常人,他是残缺的、需要被人处处照顾的(虽然他不希望这样),但坐在钢琴前的他是那样淡定而从容,当美妙的音符从他的指尖第一次流淌出来的时候,泪水顿时盈满了眼眶——他绝对像一个发光体!
好的音乐大概是世界上最通俗的语言,能够听懂的人,都会接收到发自它的强烈讯号。
不需要什么赤裸裸地煽情,也没有什么人因此死去,但这种感动,在接下来的影片里,却一次又一次。
小洁是个热爱舞蹈的女孩,但因为家庭原因却不得不放弃。
在与黄裕翔的接触中,她感染到他身上的这种能量。
黄裕翔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她,一个怀有梦想的人,如果不去努力尝试的话,又怎么能知道自己究竟可以做到多少?
很喜欢片中小洁的舞蹈老师,后来得知是台湾舞蹈大师许芳宜,这部影片也是她的电影处女作。
她在舞蹈的时候,整个身体、每一个关节都仿佛会讲话;
即使她不说话的时候,只是静静地立着,也是完全与众不同的。
她告诉小洁,要发现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她让小洁意识到,她一直在朝着别人的方向飞,而某一天,她应该用自己的.方式飞翔一次。
同样出彩的,还有故事中的母亲李烈,她演出了对儿子满满、浓浓的爱意。儿子的一丁点成绩,她比儿子更加开心。
台湾电影,总会有些小情怀在里面。它不像大陆一些电影,总想方设法把一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观念、“他们”的想法,强硬、霸道地灌输进你的头脑,而不去管你是否能接受。看完之后头总是昏昏的,没办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切都简单、粗暴而直接。
而《逆光飞翔》,却像一道暖暖的光,不矫情、不牵强,就那么自然而然地,通过每一个镜头,每一段音乐,一些最简单的情节,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一切都那样美好,不管是音乐、舞蹈、风景和人。
上天也许不那么公平,生活也许万般不如意,黄裕翔、小洁、李烈以及黄的SM乐队的成员,他们这些人都不是活在闪耀阳光之下的孩子,但,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在背对阳光的地方,翩翩地飞翔……
追溯电影史上最早跟盲人角色有关的著名表演,那可能是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流浪汉和卖花女的故事。结尾处,隔了玻璃橱窗,两人重逢。卖花女治好了眼睛,却认不出流浪汉。流浪汉的眼神百感交集,从兴奋喜悦转为失落无奈,手上的花,一瓣瓣落下。显然,在多数电影里,盲人角色要么成为故事情节的道具,像重获光明的桥段;要么就是成为出色的配戏对象,反映主人公不离不弃的爱。
《逆光飞翔》有一个短片前身:《天黑》,同是张荣吉执导,里面也是张榕容和黄裕翔主演,故事风格基本一致。主打曲略有变动,乡谣般的《天黑黑》换成了古典音乐巴赫等等。两个片子都是手持摄影,大光圈浅景深,画面干净通透,外带逆光过曝小清新的必备桥段以及传统标签。相当于导演经过短片的练手试验,终于完成了真正的长片。
如果从包装技巧来看,在技术上,《逆光飞翔》比《宝米恰恰》和《女朋友男朋友》要来得有卖相。《逆光飞翔》和《天黑》的创作方式比较特别,导演得知现实生活中有黄裕翔这么一个人,了解他学音乐和爱音乐的人生经历,然后用调查纪录的方式去探寻他想要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处理,从黄裕翔的世界,创造出另一个对照的人物。也就是说,电影的故事是建立在既有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空编造而来(如果只拍盲人那就是个纪录片)。
评价《逆光飞翔》,不可绕过的一个环节就是演员表演。因为有黄裕翔自己主演,据此可知,张榕容在搭戏和对戏时,确实生出不少困难。通过镜头可以看出,黄裕翔既看不见自己的表演,也控制不住表情(尤其是失明的双眼)。你可以说,他是在演自己,一种出于想象和本能,对电影表演的个人诠释。然而,一个几乎很难融进电影形式的非职业演员,他势必会给对面的演员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若要肯定张榕容的表演,必然要指出这点。
《阳阳》时代,导演已经找到了张榕容的完美角度,有点像《二次曝光》的范冰冰,被导演和摄影一通狂拍,近乎瘾症。几年过去,张榕容不见了青涩,多出了成熟。即便跳舞几场戏,乳白柔光、少女翩翩起舞,很多人还是会想到岩井俊二作品。或许,演员有努力尝试内心深化的表演,但在过多表象信息的干扰下,观众反而会被“画面好美”之类的浅白所吸引,这也是张榕容的遗憾所在。好在电影有各种特写,依然加分不少,又有形体表现,算是全方面的表现。
再回到黄裕翔一线,导演显然知道,感官听觉对一个盲人很重要,所以,他有特地去做一些特殊的声音设计,像主人公回忆里的走道长廊。然而,在一些关键的听声辨人段落,《逆光飞翔》没能给人予身临其境的感受。至少,无法真正进入盲人的精神空间,没了神秘也少了趣味。更致命的,这些段落依然是白得发亮的画面,然后响起了温柔美妙的配乐,喧宾夺主,试图打动观众的打击太过明显。类似情况,影片出现了多次,实在处理得过于草率(当然也可能是技术掣肘)。
整体上,《逆光飞翔》是一部很顺的作品。校园题材、励志故事。一个喜欢音乐的盲人,一个想跳舞的少女。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受到了打击挫折,但命运让他们相遇,然后情节呈螺旋状上升,最终抵达电影的终极诉求——逆光飞翔,听见了成长的声音。也许,不少观众会以为,电影应该在盲人身上有更多的篇幅反映,可是,导演的重点好像落在了“盲人对正常人”的心灵触动和人生启迪,他们彼此是互相影响的。
显然,这是个很好懂的故事,但同时也缺少眼前一亮的东西。从青春片的潮流来看,《逆光飞翔》没有《鱼缸》那种张扬和不妥协,基本上还是好学生、好孩子,延续了台湾小清新电影的潮流。可以受伤,但不可倒下;命运可以有不公,但他们不会屈服。也不是说,这样有人情味的校园就不好,这样的青春就不值得鼓掌,只是,一味赞美这个世界的美好,表现有爱的相遇、相逢,总会让观众变成选择性失明。准确来说,这与《逆光飞翔》无关,而是在它之前,同类题材已经被翻箱倒柜,掘地三尺,掏挖殆尽。
【励志影片《逆光飞翔》观后感】相关文章:
1.观后感:逆光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