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的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还很记得那天,李老师给我们看了《爱国者》这部电影,当时我是深陷进去了,整个人就只会跟着故事情节一起开心,一起紧张,一起难过,想不到别的东西,只是被那一幕幕的电影镜头震撼着,爱国者观后感。后来,大概过了半天吧,我才从那个电影环境中抽身出来。很习惯地,就像以往看电影一样,我冷静下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叫“爱国者”?虽然我看过的电影不算十分多,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完一部电影我总会首先想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比如《色戒》吧,有人说“色”指使特务改变,使汉奸改变的情色,“戒”就是电影最后引发女主人公王佳芝做出惊人决定的戒指。又比如《门徒》,在电影情节中指阿力是跟随昆哥的“门徒”,即徒弟,还有一种意思是吸毒者成为毒品的“门徒”。那这部《爱国者》就是想告诉我们片中的主人公马丁是一位爱国者吗?

爱国者的观后感

  在影片开头,主人公马丁并不支持美国向英国宣战,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战争不只是在前线,在遥远的地方进行,而更重要的是战争会在我们家人身边爆发。这时,不少人鄙视他,说他没有原则,还有人认为他不爱国。但我不是这样想的。有人说过“爱国必先爱家”,如果连家人都不懂去爱,怎么有资格谈爱国?马丁并不是不支持独立,他只是想以更柔和的方式达到目的。我觉得就正因为他深知如何爱国,他知道战争的可怕,他不想他的家人陷入这样的深度惶恐,不想他的国家因为战争而千苍百孔,不想一座座原来和平繁华的城市一瞬间变为废墟,所以他才会这样提。李老师曾说过让我们不要把善事做得太肤浅了,我想,爱国也是一样的,我们爱国也不能太肤浅了。就像好几年前,美国又撞我们战机,又炸我们南斯拉夫大使馆,不少国人都特别愤怒,甚至还有轻浮的家伙说支持中国对美国宣战!说什么×不如毛泽东有魄力,这样让别人欺负都不敢出声……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听到这些言论我只觉得无奈,并不高兴。当时我只是想像,如果中国真如他们所愿主动挑起战争,中国的平民百姓会怎样,世界又会怎样,这会不会成为新的一场世界大战?

  又比如今年藏独事件、火炬事件后引发的中国人民抵制佳乐福的行为。我不是说不支持大家爱国,但是如果真像网上有人说的去抢里面的东西,砸里面的东西,或者把货物拿了乱放,拿了一大堆东西去结帐,到最后笑着说“抱歉,我忘记带钱包了。”然后扬长而去等等。那些这样去做的人,难道就不觉得是自己在毁中国形象吗?是的,没错,英国CNN等的失实报道是真的让人气愤,但我们在这时更需要冷静地思考清楚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国。其实说实话,本来我以为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没有什么爱国情感了,有时我甚至还会想象如果中日战争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也许我们早就输了。但是,经过今年的一连串事件——雪灾、藏独、火炬、地震,特别是藏独事件和火炬传递事件,我看到了深藏在我们年轻一代人心中深深的爱国情节。似乎平时的我们就像反对宣战的马丁,给人感觉也许是懦弱,不爱国,但真到危难时刻,我们心中的爱国情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源源不断地往外涌,灼烧着大地,就像后来勇猛参战的马丁。

  还记得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马丁去招募民兵,在一间酒店里,在报名的队伍中突然跑出一个小孩,大概五、六岁吧,才刚够桌子高。但他仍很自信地用他稚嫩的童声说:“我要报名,我能杀死红衫军。”也许因为以后我是做小学教师的吧,而且这一学期在白老师的带领下,每周我都会去小学见习,跟小朋友亲近多了,就会有点对小朋友比较敏感吧。反正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一幕我也是呆住了。在看片子的当时,我是觉得很震惊,这么小的一个小朋友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在那个环境下长大的小朋友都会特别爱国呢?等后来冷静下来,我又回想起这个镜头,我就想到了我去见习时遇到的那一班小朋友,他们已经五年级了,可是他们却好象不太懂事。我想象着,如果是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会不会全都躲在爸爸妈妈身后不敢出来了呢?不知道是不是我过于古板,当我见习时看到他们把红领巾当成一块随便的抹布,当成进校门的通行证时,我真的挺生气的,那时我就在想:这班小朋友的爱国情怀不知会有多少?

  记得我小时候对自己能戴上红领巾可是感到无比光荣的啊!老师的那句“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就特别鼓舞我。但现在的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推行了这么多年,怎么好象效果反而越来越差了?是现在的社会过于物欲横流导致的吗?我们都知道,中小学是人生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时期,要培养一个人的爱国情感,一定不能忽略小学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后感《爱国者观后感》。当然,我们给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一定要按照以前那一套,讲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因为那个时代离小学生是越来越远了,他们很难真正领会到故事其中的精神,听多了他们可能还会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事情教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关注国家时事也是爱国呀,爱护环境也是爱国呀。更具体一点,比如在四川地震时给灾区的小朋友捐书捐文具也是爱国呀,怀抱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人让社会更和谐不也是爱国吗?爱国不是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体现出来的,毕竟现在是和平时代,战争还是少有的,所以爱国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小学生,我们要教会他们做力所能及的爱国事。

  但是,我发现现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很少,一个星期大概也就一节吧,而且这一节品德课还会经常被别的老师占用去上语文或数学或英语课,甚至被用于作为练习课。这就是我们学校,我们老师的认识上不足了。虽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在品德课上可以进行,在语文、数学课中其实也可以体现,但是,有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啊!是的,现在我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不用考思想品德,高考你不选政治也大可不用怎么学政治了,但是道德教育,爱国情操是每个人潜在的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而且它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形成的,是必须要从小开始积累,从小开始接受教育、指引才能形成的。作为现在中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又怎能如此忽略爱国主义教育呢?我们能想严重些,若干年后的小学生在看天安门升旗仪式时他们还能感觉到心潮澎湃吗?也许他们宁愿选择睡懒觉都不愿那么早起床吧?作为教育者,作为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身上还有一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担子,我们不能被中考、高考、升学率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在我们讨论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小学生爱国情操不强时,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其中也有我们的一份责任啊!

  何为爱国?爱国的含义实在太广了,广到可以说我们做的每一件正确的事都是爱国的!看看我们的心吧,凭着我们的良心,凭着我们潜在的爱国心做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国者”,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比马丁差,我们每个人都能和他一样,甚至比他更爱我们的祖国!

  看了《爱国者》,很受感动。影片讲述的是一段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主人公是一位议员和一群孩子的父亲。一家人过得还算和谐。作为父亲,他在家里有着相当的威严,而一群孩子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顽皮让这位父亲吃尽苦头却又无可奈何。但因其反对对英国作战而被孩子们误解,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参军梦,甚至远远听到枪炮声,他们也会熟练搬出枪以备不时之需。然而英军的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在家园被毁又即将失去第二个儿子时父亲终于爆发了,和两个小儿子一起歼灭了一股二十一人的英军,这让人联想到他当年的英姿,也让他找回了自己潜藏的勇气。在复仇和追求自由这两条主线的引导下,主人公带领着国民军逐步走向胜利。

  影片花了很大的手笔来阐述美国对自由的向往和因此付出的沉重代价,从激烈的议会讨论,人们参军的热情,到家园的被毁,战场上的惨烈牺牲。相信看过该片的决不会忘记那些古老而又独特的战争场面,两军(正规军)对垒都是以人员和武器作为筹码,而这往往是英军占优,美军是即输场面又输战争,这看上去有点幽默的味道,完全是对现代战争的颠覆,看不到现代战争中的谋军布局。而国民军却也会玩游击战,有一段时间竟被英军称之为“幽灵”,很有点中国特色的味道。但这确实是一支杂牌军,就连教堂里的牧师也披装上阵,只是不知道他在杀人之前会不会念上一句“上帝保佑”,其最后的牺牲却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虽然这是一部战争片,但是导演在战争之外的细节上有很好的把握,除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外,也不失暖暖的温情,真实而感人。其中身为国民军上校的父亲与刚刚会说话的女儿的告别一段,导演处理得别具匠心,将主角在军队与家庭角色的矛盾和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尽融于女儿的呼唤和转身的深情一抱之中,可谓感人至深。导演对种族矛盾的解构也是该片的亮点之一,最初白人对黑奴的歧视,通过战争的隐含功能最终达成了和解,“与你并肩作战是我的荣幸。”将这对不大不小的矛盾融于对自由不懈追求的主题之中,也是对黑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的一种认同,他们也是美国历史的创造者。

  不能不说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无论你对美国有如何的偏见,看了该片你却不由的对那些为自由而战的勇士们产生由衷的敬意,这确实是一个非凡的国度,这样的民族没有理由不屹立于世界强者之林。

  然而相比之下,小时侯很喜欢的国产战争片,现在看来实在很少有深层次的东西,导演的思维极其狭隘,创作的影片只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单重复。比如电影艺术大师斯皮尔伯格就将几条命救一条命的价值问题带入到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从而使影片脱离了战争本身而得以实现主题的升华,像这样的东西在中国的战争片里很难找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根本上还得在思维的形式内涵上下一番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