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3篇

时间:2021-08-31

  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也结伴同行。这是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感人故事。小编准备了相关文章,希望你会喜欢!

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3篇

  【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一】

  有时候,我常常会问自己:当教师幸福么?有的人可以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看做是一件碌碌无为的事情;有的人可以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的错,影响着自己一天或者几天的情绪。在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之后,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既然选择从教,就必须正视自己的位置,它不但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自己的思想上和行为里。

  现在作为教师的我们,并不缺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但是很多人却找不到这份职业的幸福感,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我们其实缺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真谛的认识,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上课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并没有发觉教育的真谛。“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着孩子生命的质量。站上讲台,我就要用生命来歌唱”于漪老师用她的一生去践行着自己生命的价值,她的每堂课都是花了10小时、20小时去准备,一遍又一遍地完善每节课的教案,她的教育行为都已经不是一个普通老师能负荷的,但她就能做到,而且是日复一日,如蜡烛般点燃自己照亮生命!虽然她的做法我无法做到,但却要学习她认真备课的态度,遍遍不同,立足“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追求完美,努力“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不断反思,“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培养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像她说的“只有教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她的这种付出让我这名刚踏入教坛不久的教师也为之感动。

  王生英,中国农村教师的杰出代表,说她杰出,只因她的坚持与付出,很多本不该普通老师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被她们所捡起肩负。王生英老师与学生的风雨兼程,困难中家家户户的上门教学,在学校塌荒时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家变成学校。这样只为学生未来的行为,很少有人能做到。看了王生英老师的事迹后,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这么一句话:当一名人民教师,学生就是你的儿女,付出就是你的责任!这份坚定的责任心就是教师生命中最神圣的使命。

  或许从前的我在困难面前会选择低头,在诱惑面前会被拐走。但正视自己是一名教师的时候我就应该学会坚持,对教育知识的坚持,对行为规范的坚持,因为很可能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改变一个学生,所以时刻坚持一名教师应有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遇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对教育的初衷,就像王生英老师一样,在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新开始新发展的诱惑面前能把持住,依然陪着大山里的孩子同甘共苦,依然带着一份平凡的心走出一条属于她自己不平凡的大路!何为坚持?在王生英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对教育事业的这份坚持,仅仅是从心出发的一种简简单单想教好学生的想法。这世间的千般算计,终究都抵不过一颗简单的心。作为一名教师,或许就是教育道路上永恒的持有一颗简单的心——它是甘于付出、不求回报的!

  读完《生命与使命》,我领略到的不单单是那一段段故事和一个个人物,更是那背后折射出的朴实无华的对教学的热爱和执着。读完《生命与使命》,我感受到的并不是那流转于眼球的文字,而是浮现在脑海中的思索。

  【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二】

  作为一名刚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新人,《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让我对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理解教师的使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爱学生。从爱出发来教育关心学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关注并发现学生的任何需求。记得在求学的时候,几乎每一位导师都说过同样一句话:小学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教师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都要慎重。尤其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中,每一个事迹都很触动人心,反映出来每一位教师高尚的人格和令人敬佩的师德。他们爱学生如同爱生命,奉行教育无小事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

  细读汪金权老师的事迹,起初对他的扎根山香教育23年,并资助200多名学生感到有些许的不解。后来翻阅他的日记“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才了解到汪老师的行动其实就是将他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之情化作对学生的真诚心、平等心、责任心、爱心和细心,将其延续在教育事业中,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

  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师德也是一种使命感的体现。汪金权老师在答记者问时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心灵成长和自我管理的引导者。教师也是学生求知、做人、做事过程中的一个伙伴和顾问,它是一个职业,也可以把它当做事业来做。”是的,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师德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种教育因素,所谓身正为范。在让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更能通过身教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及美好的品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说服学生主动的向老师学习,向老师看齐。

  作为新人,更应该要奉行“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的理念。因为在教育中,可能一件不经意的事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好素材,教育学生的时机是无处不在的。如何抓住契机,如何有效教育,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对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凡事能随机应变,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以广博的知识装备自己,积极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机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反观自身,育人先育己,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对自己有着很大的期望,但也自知经验不足,今后还需要向身边的同事多多学习,并不断的提升自己,尽力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三】

  每次听完讲座或是看完一本书,或者是看了某些人的传记后,总是深感自己的修养不够,内涵不够,也总是羡煞别人的成就和睿智,于是在心里总是给自己定个目标,但是却未能坚持,我想这大概与我浮躁的心有关。

  每见电教室的墙壁上一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总是心中有愧。工作以来,内心总是浮躁虚化。生活被琐碎的事情占的满满的,由此而延伸出的厌烦以及应付。却未曾认清,教书就是一份琐碎的工作。认定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认定了与琐碎的事情打上交道了。孩子们无尽的小纷争,家长们无尽的咨询,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须亲力亲为。

  这几天在家细细品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一书,书中的这些楷模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工作情操,有着伟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尤其是王生英老师的故事,深深的震撼着我,感染着我。那么瘦弱的身子,肩膀上却承载着整个太行山山村的教育。为了实现知识改变命运,她克服环境的恶劣。30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在破旧的教室里,传播着知识的种子。甚至把孩子们领到自己的家里去上课,并且一上就是10年。

  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做到。2006年的教师节,她去北京参加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奠基中国”电视晚会,主持人问她:来北京了,想买点什么带回去啊?”她说:我想给学生们每人买个新书包,他们有的现在还是提着塑料袋来上课—————”看到此处时,眼眶潮湿了,为孩子们的苦日子,为王老师的爱生之深。王生英老师,用热忱,真诚,朴实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的真谛。真不愧是师德标兵,师德楷模啊。

  由此而想到的自己,在她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有较好的教学条件,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但却每天的埋怨叹气,埋怨压力过大,埋怨事情过多。想想于漪老师,80多岁的高龄,依然投身在教育事业中,为教育发挥自己最后的光与热。她说:我深感肩上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一身正气,桃李满园。王生英老师与于漪老师,她们的相似之处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恪守教师这个岗位,不为名利,不为金钱。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一直铭记着师范学校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一个一身正气的老师,做一个内涵丰厚的老师,我想将会是我们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