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作文

时间:2021-08-31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评析】

  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延续了往年的材料作文的类型,只是材料的展现方式由原来的现代文转变为古诗词。与去年的“弯道超越”相比,前者与时代联系得更为紧密,后者则完全以材料为主。出现这个变化的原因仍然是为了防止考生宿构作文,即提前背范文,考试时往话题上套。不难看出,命题者有意避开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材料选取的是清代诗人阮元的一首《吴兴杂诗》。这首诗之前我没有读过,估计读过的考生也不多。但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和惭愧的是,今天上午考试结束后,我们学校的一位叫张明东的数学老师说这是一首在他们老家十分流行的打油诗,并且张口就背了出来。可见,真正好的东西还是易于流传的。

  分析一下这首诗的题目不难看出,“吴兴”是一个地名,“杂诗”则说明该诗属于杂感性质。单看诗题,题旨并不明确。但这未必是坏事,在带学生复习古诗鉴赏时,我曾经说过,一首作者名不见经传(有时是我们孤陋寡闻)的古诗词,又没有任何注解,题目也没有透露出多少有用的'信息,这时我们尽可放心,因为只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相信考生读了这个材料以后,把握这首诗歌的主旨并不难。因为该诗的最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浅显易懂,它体现了该诗的主旨是“因地制宜”,要根据具体的环境选择种什么作物。考生只要理解到这个层面,以此为中心,据此展开联想,进行立意应该就没有什么偏差了,所以准确立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比一般的立意更新颖更深刻一些,这就涉及到发展等级里的创新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这恰恰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即让绝大多数考生不跑题,不偏题,但是要让写作水平高的考生发挥出自己的写作特长。因此,考生在要读懂这首诗看清要求的基础上,怎样在立意时比一般人更新颖更有思想深度,是今年高考作文取胜的一个关键。

  那么立意怎样才能比别人略胜一筹甚或棋高一着呢?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1、发散思维:在比如由因地制宜联想到教育上的因材施教,进而在教育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再想到环境与成材的关系,联想到利用有限的环境、条件、资源尽可能创造出最大的生产效应的问题,还可以联想到要学会超越时空,把一般不可能在一起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从而做到兼顾并重等等,当然这在构思成文时要交代清楚来龙去脉,要切记点题,不然有可能被一些混账阅卷老师判为偏题或者离题。

  2、逆向思维:比如要提高效率就必须物尽其用……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相关文章:

1.2011安徽高考作文

2.2012安徽高考作文

3.安徽高考作文

4.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

5.安徽省高考作文

6.2017安徽高考作文题目

7.安徽高考作文真题:时间在流逝

8.2013安徽省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