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发现作文400字七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发现作文400字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 ,我种下了一些绿豆。晚上,我去看绿豆,看见它们好像缺水,我就给它们浇了一些水。在浇水的时候,我发现这些绿豆长大了一些。
第二天中午,我又给它们浇水,发现有的绿豆已经发芽了,但有的还没有长出来呢!
第三天中午,我又去给它们浇水。我惊讶的发现绿豆都长成了豆芽。我告诉了姨妈,姨妈看了看说:“豆芽成熟了,可以吃了。” 到了晚上,我留了几根豆芽没有吃,继续观察它们,我又发现它们越长越高。
通过这次种豆芽,我又有了新的收获,那就是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因为在观察中会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点评:在观察中有新的收获,自然地告诉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指导教师 姚兴桥)
观察日记作文350字_小学三年级作文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的心情也格外的好,我蹦蹦跳跳地冲出卧室。“呀!墙壁上怎么会“冒汗”?”我连忙去问奶奶,奶奶回答说:“我也不清楚,你还是去查书吧。”于是,我把家里的书全部都抱了出来,一本一本认真地查找。最后,终于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查到了相关的资料。原来,墙壁“冒汗”就说明要下雨了。“我看看外面的天气晴空万里,没有一片乌云,怎么会下雨呢?”我想。
第二天,外面的天气还是跟昨天一样没有一点变化。“书中的信息不可能有错误的”。还是再等等看吧。
第三天,“天气阴沉沉的,看来书上说的是对的喽!”
第四天上午,果真下起雨来。《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为我解开了墙壁“冒汗”的谜团。哈哈,墙壁居然也成为了“气象学家”了!
已是“五·一”放假最后一天了,很悠闲地坐在家里,开着电视,却不知道该看些什么,只是让思想漫无边际地散步。
忽然想起班上的恒,在英语课上硬是骗English teacher叫我出去,害得我正上课就跑出去找老师,让我丢脸极了,又想到这钰恶作剧把我书东一本西一本藏起来
想到这些真想顺手拿件东西往下扔,可一想到晚上有螃蟹吃,便开心地哼起小曲来。
坐着终究没什么事,就拿了竖笛到阳台上去,阳光明媚,轻风抚摸着我的脸,吻着我,舒服极了。
对面屋顶上种了许多花,红的,紫的,白的格外欣欣向荣,在阳光下闪烁着,给这夏初的早晨带来一片温馨。顺手拾起了东西扔了过去,盼能“惊起一滩鸥鹭”,却惊起
一团黑物蹦了一下,可能是老鼠吧!
我快乐地吹了一首《小星星》,看见楼下有几个小孩在玩,匆匆跑进房间拿了三颗“喜之郎”,从楼下扔了下去。瞧那三个小家伙屁癫屁癫地跑过去拾起“天上飞来的果冻
可发现中计后狠狠的甩手,嘴里还嘟哝着。看着不觉笑了出来,转念一想自觉有愧掩住口灰溜溜得进了屋。
开启VCD,听着行云流水的乐曲又想起五天假期即将结束,感到”光阴易逝”捧起课本赶紧复习。
就这平淡无奇的时光里,我找到了美,不知你是否发现。
我们班的老师,她非常美丽,但是她的美不在这里,老师的美非常特别。
早上,当我们早早的到教室时,老师已经坐在教室里,等我们来到教室,倾听我们的朗朗读书声。为了我们有好的成绩,老师用自己休息的时间为我们补课。
老师尽管在累,傍晚,老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您还在认真的批改我们的作业,您的眼睛一眨一眨得,但您还是坚持,还要准备第二天要教的课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您眼角上的皱纹,就是最好的表明。
您不但有着不怕累的精神,还有着特殊的教育方法。在考试时,我们最怕的就是句子理解题目,一做错就是扣二分三分,在我们没有办法理解的时候,我们就皱着眉头,您却有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追问,一点一点地问自己,这是我们不再害怕句子理解,我们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缩句,我们有的缩句时,把句子的意思变了,有时就是没有缩完整,这是我们考不了高分,您却教了我们很多方法,是这是我们有了好成绩。您会用一些格言来说服我们,比如:当我们不看书时,老师会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我们考试考好时,老师会说“骄兵必败”。
世界上,有很多种美,有:人美、环境美。这个人很美,生活环境也很好。但没有用,这不是真正的美。老师为我们付出怎么多汗水与心血,这难道不是老师最美的地方吗?
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躺在妈妈的怀抱里,是多么自在。清晨的阳光沐浴着我,夜晚的星星眨着眼睛。哦!大自然,多么美丽。
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我揉揉惺松的双眼,正准备在妈妈怀里撒娇。
突然,妈妈带着不舍的语气,摸摸我的头:“孩子,你长大了!该自己去奔波闯荡,不能再依赖我了!”“不嘛,不嘛!”我以为妈妈在开玩笑,继续扭着身子。
可是,妈妈不顾我,猛地一用劲,把我抛开,使劲往高空吹去。
我轻飘飘地回头,望见妈妈眼里有东西在闪,是泪!
妈妈朝我喊道:“一定要生根,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不舍,可是却怎么也坠不下去,只好随风飘荡。
来到另一片土地,一切是那么新奇。我有了一个信念,下去,生根!怀着这个信念,我慢慢下降,深深地扎进了土里。
之后,我的日子很苦,没有了妈妈保护。夏天,烈日当头;冬天,寒风刺骨……我只觉得渐渐虚脱无力。可还是把根向下,向下……不知多少次!我好困,想慢慢睡去。
又过了一个秋冬。春天,我缓缓张开眼。觉得浑身有力,生机勃勃。低头看,我长成大的蒲公英啦!
深绿的枝梗,嫩嫩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满身的小娃娃在唱着歌,雪白的,柔软的。
我惊喜,没想到当年只是小种子的我,也已长成一朵顽强健壮的蒲公英。经受了酷暑、寒冬的考验,我坚强地活了下来。原来,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够激发意志力!我感到我的根正在向下蔓延,它们紧紧抓牢土壤,吸收水分。
一阵微风拂过,我似乎听见:“生根,生根!”我莞尔一笑……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才懂得长大的滋味。
我不知道诗意该如何发现,但是,在我看来,我的老家是富有诗意的。
我的老家在一个小山村里,如果可以,我愿意到自家屋后的小树林里去闲逛,在回家的小路上抬头观赏天边的晚霞。享受着山野的诗意。
我所憧憬的诗意之美,并不是杭州富有朦胧之美的西湖,也不是广西拥有怀念之意的海棠桥,而是可以让我感到真实的一种美,一种拥有淳朴之感的诗意之美。或许是因为它亲切,我如同置身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一般,忘却了那些城市里的嘈杂。在被世人忽视的山野中,我发现了诗意的本质。
现在的城市,越来越热闹,可曾经的诗意都被现在漫天的灰尘所掩埋了。只留下公路旁模糊的树木的绿色淡影在尘埃中叹息。为什么,山野里的树木都生机勃勃,充满了诗意的绿色,可城市里的树木却让尘埃玷污了它们充满诗意的本质?诗意应当属于绿色,可我却感受不到诗意了。
与其在“尘市”之中感受无趣的热闹,还不如在充满乡土气息的乡间小路上行走,穿梭在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花朵与茵茵绿草组成的诗意之中。我安静地在这种诗意中徘徊着。
突然间,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细细聆听着雨丝波动了山野的铉,奏出了一支优美的诗意之歌,那声音如同清凉的山泉一般滋润了我那在城市里干涸已久的心田。朦胧的山林,使得山野更加具有一番诗意之味。不由得令我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
在我老家的山野之中,我们可以随时发现诗意,想起我们曾学过的千古佳句,自然也会得到许多启发。
我们在山野中发现诗意,找到最淳朴的美。
人们都认为,鱼没有眼皮,所以不会眨眼,也不会闭眼。我本来也这么认为,可是一次观察我家的燕尾金鱼,却推翻了这个观点。
当时,庞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为下一遍作文——观察日记做准备,于是我选择了家里的燕尾金鱼作为观察对象。一次,我给金鱼换水,顺便观察一下它。只见金鱼一直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我渐渐看得有些不耐烦了,心想:一条普普通通的小鱼能观察、发现到什么呀!
干脆换个观察对象吧,说不定还能有点新发现。正当我准备离开时,忽然,小鱼竟然眨了一下眼睛,我以为是幻觉呢!因为人人都知道,鱼没有眼皮,是不会眨眼睛的。于是,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又看到小鱼眨了几下眼睛。这下我知道了:鱼没有眼皮,不会眨眼不会闭眼的说法是错误的。
有的鱼有眼皮并会眨眼,如燕尾金鱼。我把我的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也不相信,于是亲自看了看,果然看到了小鱼眨眼,便夸奖我说:“不错啊,观察得真仔细!”我心里美滋滋的。
究竟为什么有的鱼会眨眼而有的鱼不会呢?我上网查阅了资料,才知道是因为鱼种类的不同,所以有的会眨眼有的不会。
观察真的能有很多发现呢!
星期天,我在家欣赏爸爸养的仙人掌。突然,我发现仙人掌、仙人球、仙人鞭等仙人科植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茎肉质地厚实,呈绿色,茎上尖刺密布。
我问爸爸:“为什么仙人掌会长成这个样子呢?”爸爸说:“因为仙人科植物原产于拉丁美洲,是在干旱缺水的沙漠中逐渐进化而生存下来的,所以它们的构造具有很强的抗干旱特性。”我左瞧瞧,右看看,好奇地欣赏着这特殊的花。为什么仙人掌没有叶子,只有一颗颗扎人的刺呢?如果没有叶子,那它如何吸收和输送养分?又如何会生存得这么好呢?
我通过仔细观察,查找有关资料,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仙人掌身上的刺,是由叶子变成的。因为仙人掌长期生活在沙漠里,那儿又热又干,如果它生出一片片的大叶子,很多水分就会从叶子上挥发掉。所以,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肉质的茎内储存了黏性的浆汁,能较好的吸收并保持体内的水分。啊,仙人掌身上的刺原来就是叶子啊!我终于明白了,仙人掌的肉厚刺多,是适应了干旱环境的结果。
此外,爸爸还告诉我,仙人掌大面积的刺,不但会减少水分流失,还可以使别的动物不敢伤害它。我不大相信,就用手轻轻地碰了一下仙人掌的刺,真的好疼啊!怪不得人们都不敢碰它。
仙人掌真是太聪明了。它为了自己能够生存,竟然懂得灵活的改变自己。
刺就事叶,叶就是刺,这是我发现的仙人掌的秘密。我相信,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精华】小学发现作文400字七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