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读书笔记(通用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文自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昨天,网购的《从文自传》来了。书到时翻看了一下,觉得图大字小,版本并不十分理想,但毕竟是我渴读的书,携了回家。
晚饭后,唤女儿洗碗,我自捧起此书读了起来。这一读,不忍释手,从客厅读到床上,一口气读到差不多凌晨一点,读罢方歇了这一口气,洗漱就枕。
我习惯从文字里认识作者。我以往从书里、从图片里得知的沈从文的形象,是温文尔雅的,是内向略带羞涩的,料不到他年幼时是这样的顽皮有趣,年少时的阅历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这一回,我从这书里得出另一个沈从文的印象,那是一个爱逃学贪玩,对世上一切有深切兴趣的天真的孩子,一个勇敢的兵士与天然的对人世充满好奇心的诗人。
沈从文生长于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他生命历程的前二十年在辛亥革命前后,正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之始。他自幼年起便看惯了民间的各种风情,包括生民们无因被杀头,作为军队里的书记员,他亲历过种种血腥场面,也结识了很多纯朴的、富于血性与传奇的底层人物,在湘西那个穷乡僻壤,历史的行进并不比城市慢,甚至较城市更为残酷,更充斥着剑影刀光。年幼的沈从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在大时代变动的风云中,由最初逃学的顽童长成为渴求知识的青年,转而决心离开湘西,走向一个新世界。这是《从文自传》大略的内容。
湘西秀丽的山水,滋育了沈从文温润的性情;湘西人的纯朴与狡猾,鲁莽与勇猛又滋养了他单纯坚韧的个性。沈从文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他经历着、欣赏着,学习着生活与人生这部大书,若即若离,若喜若悲。最后,那些在他心头铭刻的形象便一个个从他的笔底跳出来,鲜活生动……我觉得,文学家从来不是培育出来的,而是天才,是天生的时代之纪录者,文化之传播者。沈从文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小学毕业,年纪轻轻,便受徐志摩与胡适之欣赏,成为大学讲师;他自学成材,却成为现代著名的作家、文体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我想文学大家这个桂冠也将永远会戴在他的头上,他的作品是十分宝贵的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沈从文的作品好在哪里?散淡?韵味无穷?诗意含蕴?远不止这些!他的作品是当时中国历史的散章,里面有画意诗情,有人情世态,有活动的声色香味,有无言之美!你能从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脉动,能感知那段历史当中人的气魄情味。他行文的风格清淡平和,文字简约素朴,却意韵深长,这正是文学的至高境界,现代作家中能有此境界者着实不多。
要真正读懂一个作家的作品,最好的办法是得了解其作家本人,了解其生长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与成长过程,因为作家本人的成长与气质必然浸染了环境所赋予的种种影响。
我也曾去过湘西,到过沈从文的故乡凤凰。虽然只是一二日游,但当地的民风之彪悍,湘西人之匪气给我留下极不好的印象,或者现在的湘西早已不复是沈从文当年的湘西?不过,这与沈从文书中所写之湘西也是有相符之处的,特别是《从文自传》中对湘西人的匪气有相当篇幅的描述,只是他用的不是匪气这个词,他小说许多形象也是颇有匪气,这匪气,必然是因地理环境而造就的吧?只不过沈从文自己,却是异类。
看完这本书,我兴起了将沈从文所有文字都看一遍的想头。网上一查,《沈从文全集》着实太贵。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去图书馆办证借阅了。
很喜欢沈老的文字,佩服大师运用文字的技巧,没有华丽的词藻,便能构造一个幽美的境界。想想现在的学校老是让学生读各种作文选,以期提高写作水平,其实多让学生读读这类的课外书,是非常好的。
提起笔,却不知如何下笔。带着感动读了《从文自传》,读后让我的感受是感慨,让我惊异,从没想过一代文豪小时候居然是天天逃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文豪居然是小学文凭,初中都没毕业。尽管许多的举动让我不解,让我诧异,可是我不得不说我非常羡慕他。至少多年以后,至少当自己吹垂老时回忆童年时,那些记忆值得回味,那些过去值得留恋,我想这就是一种幸福吧!不象我们,童年的记忆基本上与学校,与作业联系在一起。回首观望,在我们匆匆流逝的岁月里,基本有一半的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陪伴我们的永远是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卷。蟋蟀,蛐蛐,河里洗澡,好象永远只能观望。这一切只因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考上了大学,才能走出大山。
于是放弃了本属于我们的自由,本属于我们的天真,本属于我们的好奇,本属于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现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学,却发现原来过去父母说的都是美丽的谎言,大学就方便面,闻着永远比吃着香,大学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却无路可走。时常听人说,写作的不是学文学的,从商的不是学经济的。一直不解,《从文自传》,似乎在对此解释。其实与其说,《从文自传》在介绍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说他是在说一个普通的人怎样成为一个诗人,作家。
诚然,从文之所以有日后的成就,我想与他童年有密切的联系。他打破了限制,他为自己的兴趣选择了逃课,他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他的童年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兴趣,什么都想看看,什么好奇的事他都要去凑热闹,见到不懂的事,他都愿意去想,去动脑筋。于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事物的美。童年过后,他也没在学校读过书,他的思想依然没限制。相比之下,大学中的我们好像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事事,可谓悲矣!
他是地区民族作家的代表,我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中文学子时刻以他为荣!
读沈从文,从来未曾读过他的自传,反而他的其他作品诸如《边城》、《潇潇》等读了又读。直到近日才草草地翻阅了一下。我想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吧!
从来不敢说对他有多了解、有多喜欢。而事实上,我也真的不了解他,至于喜欢似乎更谈不上。我只是喜欢他笔下那一个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对于他本人真是没感觉。
不过,说实话,我真的挺佩服他的,真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的水平实际上只限于小学未毕业,而他却有如此神来之笔,实在难得。《从文自传》主要是记录他进入大都市北京之前的人生经历。我很难想象,一个差不多与我同龄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竟与我是如此的相似,却又那么不同。
《从文自传》中记录了一件关于他生病的一件事,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他六岁那年与他的弟弟同时出疹子,发高烧。时值六月大热天气,既不能躺下睡,躺下便咳嗽发喘:又不要人抱,抱时便全身难受。家人都以为他们必死无疑,已为他们准备好了棺椁。可意外的是他们竟然活了下来。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这的确是一个神奇的词。
我本以为,沈从文是一个小老头,或者是个书呆子。因为他的读书生活也是在整个四书五经死记硬背中度过的,没有一点生活情趣。只是没想到,童年的他也和我们一样,是个淘气的孩子。
他虽不得已早早地进入私塾读书,但他常常逃离私塾去野外玩。他去市场上看人家打铁、杀牛、磨针、做伞、制鞋;到城外庙里去看人家在殿前下打拳、下棋、绞绳子、打架、采蕨菜、打猎;偷人家的李子、枇杷……总之,树上、船上、水中都是他玩耍的地点。每每读着这些质朴的文字,想象着一副副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的影子。忽然之间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他就像是自己童年的伙伴,或是邻家的大哥哥。
他是怀抱着读大学的梦想踏上北京之路的,但北大始终只是他的一个梦而已。他怀抱信仰而来,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也始终坚守着他的信仰。北大教授林宰平曾平价他说:一个人仅仅活下来,容易;可是活下来,抱着自己的理想不放,坚持下去,却很难。我佩服他的大概就在此吧!
读完他,心中有一丝感动。也终于明白了他的作品所供奉的是怎样的人性殿堂。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喜欢他了。他也值得喜欢,不是吗?
【从文自传读书笔记(通用3篇)】相关文章:
2.梵高自传读书笔记
6.我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