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以文载道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1-08-31

  《大学》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有着崇高的思想地位和学术地位。南宋朱熹将其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并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同时,他还把《大学》与前三者合称为“四书”,确立其为“四书之首”,称为“入德之门”。此外,《大学》的学术地位也很高,这除因其蕴含较强的哲学逻辑思维外,与其身未解之谜也有一定关系。《大学》的成书年代,史料语焉不详。其作者谁,亦众说纷纭:程颢认为是孔子,朱熹认为是曾子,明清两代学者认为是子思,冯友兰认为是荀子,傅斯年认为是董仲舒(或许还有我不知道的观点,举例未尽)。未解便值得考究,故研究《大学》成书过程的学者亦不少。

《大学》之以文载道读书笔记范文

  事实上,《大学》在先秦散文中还有着不可忽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文学地位。《大学》与《中庸》大概成形于同一时期,故不加以比较。而把《大学》与《论语》《孟子》相比较,显而易见:《大学》驾驭语言文字更加凝练,说理条理更清晰,逻辑更严密,引用《诗经》《尚书》更自然,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儒家思想体系。因此,我想就《大学》的文学特点中结构严密化、说理系统化、引《经》据“典”三方面进行分析。

  《大学》之结构严密化,见于它作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谋篇布局结构严密。其开篇言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门见山,为我们定下其行文总纲领。这便是“明德”“亲民”“至善”(朱熹《大学章句》云:“程子曰:‘亲,当作新。’”),后被归纳为“三纲”。之后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则为我们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大儒家入仕修为要求,后被概括为“八目”。后文则围绕这些展开论述,贯彻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阐明治国理政与个人修为的统一性。

  《大学》之说理系统化,体现在其逻辑清晰,行文简明,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就《大学》文章本身而言,我们可以在文章找到多次递进说理的例子。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采用相似句式,论述从“知止”到“定”“静”“安”“虑”“得”,这种层层深入的关系,每个步骤环环相扣,使文章显得紧凑而富有气势。又比如,这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是种“连锁反应”,前一事为后一事的因,后一事又为再后一事的果,因果相连,使论证清晰,更具说服性。再如“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一句讲的是“齐家”与“治国”的关系,阐述治国必先齐家,再说,不能管理好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是从未有过的事。正反说理相结合,让人更加全面的认识家国关系,并意会后世所谓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含义。

  将《大学》与《论语》《孟子》的说理方式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仅为“纲要式的记言”。《孟子》虽为语录体散文但叙事较多,但已能围绕某一中心逐层深入论述。而《大学》较《孟子》做得更好。举个例子,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孟子·离娄上》第五章道:“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家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其中,已有对“家国天下”这一概念的陈述。而对比《大学》中“修、齐、治、平”的相关论述,我们能清楚看到,《大学》对个体与国家的关系陈述更加简明扼要、系统完备。

  《大学》第三个文学特点,我把它概括为“引经据典”娴熟化。所谓的“引经据典”主要指引用《尚书》,依据《诗经》。因《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另一本是《春秋》),被儒家尊称为经,又称为《书经》。我这里讲的“引经”特指引用《尚书》。而《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汉代起《诗经》更是被奉为楷模,是古人创作借鉴的瑰宝。故“据典”,在此指依据《诗经》。

  何以见得《大学》中“引经据典”的娴熟化?从数量上看,《大学》全文共2000多字。而据个人统计,《大学》中引用《诗经》12处,引用《尚书》7处。从质量上看,《大学》中引用《诗经》《尚书》之处,基本上是作为论据替作者的观点“撑腰”。基于《诗经》《尚书》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力,这些引用无疑会增加文章的权威性,使其中的观点更易被读者所接纳。更难得的是,《大学》作者在引用《诗经》《尚书》时,基本上结合被引用句子的含义进行举例阐述,例如: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此处引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经·卫风·淇澳》,并一一论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赫兮喧兮”的含义,最终说明了君子品德完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的道理。结合阐释,让引用与文章浑然一体。

  综上所述,《大学》具有结构严密化、说理系统化、引《经》据“典”娴熟化的文学特点。若说,《孟子》已体现出说理独立化趋势,《大学》则是说理“初熟”。长期以来,人们多把《大学》作为儒家思想教育经典著作,认为其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晦涩难读。但细品下来,觉得它的确是先秦文学中独具匠心的精品,甚至可为我们现在创作议论性散文的谋篇布局提供宝贵的参考与经验借鉴。

  后学愚见,请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四书释义》(大字本),钱穆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出版。借鉴其中分析儒家思想脉络的思路,阅读其中《论语要略》《孟子要略》中介绍的读法和参考资料,再行文。

  2、分析《大学》“作者是谁”时,参考百度网站,整合多位学者观点。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参考朱熹对《大学》的研究观点,并引用《大学章句》中对“亲民”的解释,即“程子曰:‘亲,当作新。’”此句。

  4、《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文章中提到《论语》《孟子》与《大学》的对比,《诗经》《尚书》的文学地位时,对本套教科书(上卷)第一编上古文学部分中第二到四章相关知识点穿插应用。

  5、《中庸·大学》(理雅各权威英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文中对于《大学》原文的引用皆源自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