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下面是关于《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
当无知的道士将文物低价转卖,当他用苍白的石灰将那精致婀娜的天仙雕像刷平,你痛心疾首,你说你,好恨。可是,你又能怎么样呢?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穿越时空,挡住他运输的车马,让你矗立于石灰前,你又能干些什么呢?阻止?阻止以后呢?你该怎样处理这些文物珍宝呢?这时,你所能做的,仅仅是吼一句:“我好恨!”任大漠的风沙刺痛你颤动的身躯,你悲痛欲绝!
是谁将这文化的盛衰矛盾,历史的深邃苍凉见于笔端?
又是谁以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笔风,将苏州的历史悠久、与世无争描绘得生动形象,将小桥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又是谁笔锋直指那深刻额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他说就是在那些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其实,他本是为了追回本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的,可一落笔却比过去写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说,历史本身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致,但它终究还是要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他的觉悟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思想。
我们无法不老,但却还有可能年轻。我们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笔下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虽然这也许只能是奢望。
读过这本书才发现,作者所寄托的并不是单纯的对文字的热爱和追求,更多的是对文化、对生命的感悟。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采果集》
余秋雨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启了“文化山水”的漂泊旅程。每一次留驻,冲击着他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更加深沉的历史文化、乃至一个华夏民族的文化。在阅读一字一行深沉的文字之时,一幅幅壮阔的景象在脑海中呈现,一条历史长河的光速向无限远处延伸。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伫立于古代先辈之旁,苍苍茫茫的大地之上,感受到了无数的失落、无奈、豪情、奔放……
我曾登上泰山,于泰山之巅,一览群山之渺小,天地间的浩渺、大自然的神功一一尽收眼底。我惊讶、感叹,闭上双目,仿佛天地间只有我一人,心灵被完全冲刷得一尘不染。但是,这种感觉仅仅停留在大自然山水景致上,是肤浅的,表面的。
在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单纯的大自然造物,而是承载着一代代文人、学者的豪情壮志、萎靡柔弱……承载着一代代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真正的“文化山水”。
我仿佛在文字间看到了目光呆滞的王圆箓,他手持少许钱币目送外国学者远去,不时露出虔诚的微笑。我恨他!这句话说得很无力。对于他而言,他甚至不解地一脸疑惑面对外人的唾骂。深想一层,恨他什么?恨他只为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而把一堆堆文物交到外国学者手上?这难免是可笑的。可笑的是,他,根本没有足够的伟大承载起一个民族的巨大悲哀。他,渺小得像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滴,不,污水滴!倘若,历史上没有王圆箓这个道士,还会有千千万万个“他”,终究,他只是这场悲剧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穿越时空,到了莫高窟,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仿佛走过了横跨千年的历史,仿佛看到了北魏强悍与苦难的汇合,隋代轻松与欢畅,盛唐之世的雄风与繁华,五代的温煦和沉着……莫高窟中的壁画,用线条、颜色的变幻为后人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变迁。一切强权与斗争,一切繁盛与衰落,在这里,都深深地充斥着你的视觉与灵魂。
余秋雨的文字,让我对都江堰有了另一种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承载着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它的历史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的精神一代代永不消散地传下去。
山水大自然背后的文化,在余秋雨笔下用深沉的文字,一字一句刻入读者的心底。我真切的感受到山水、文化、作者的灵魂。在惨白的历史下,山水负载多一份凝重,引导着我,从更深的角度了解它。山水不仅仅是景致,而是历史的承载体,文化的承载体。至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一个人,背着包,开启一个人的旅程,去感受这片华夏大地中的文化山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