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于我心有戚戚焉——读《探古求今说儒学》

时间:2021-08-31

  一个人喜爱一本书,通常是书里内容与心中诉求或想法具有某种呼应关系。《探古求今说儒学》一书让我难以释手,也因其中充溢“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认识和思绪。简略说来,这认识和思绪有以下几端。

阅读笔记:于我心有戚戚焉——读《探古求今说儒学》

  其一,对儒家文化的认同维护。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主流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然而,伴随一百多年前西方坚船利炮轰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遭遇了亘古未有的屈辱。痛定思痛之际,当时的文化精英们认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积贫积弱的病根,是民族振兴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于是他们以壮士断腕的气概,挥舞起“打倒孔家店”的利斧,冲进历代硕儒殚精竭虑构造的儒学殿堂,把其中陈列和展示的种种思想珍品砸个稀巴烂。由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持续百年不断的“破旧立新”运动中,一步步走向土崩瓦解。

  其二,对儒学思想的深思明辨。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历朝历代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名家辈出,解说蜂起,门派林立,其中既有守正开新的阐发,也有断章取义的误读,还有填塞私货的曲解。我们承继儒学遗产,必须下一番深稽博考、探本溯源的功夫,才能达到治乱反正、拨云见日之境界。本书作者细读儒家经典,梳理儒学要义,时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彩之论。作者指出:“用‘学而优则仕’来证明孔子宣扬读书做官论无论如何是不能成立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古汉语中的“优”虽含有优良、美好之意,但此处却是闲适从容、富有余力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论语》中的原文是对仗的两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为“做官有余力,可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可去做官”。他想说明的道理是:为官者如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做官;为学者如有余力,则要出来做官,因为只有做官,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这种观点,即便在今天看也完全是正确的。岂能砍去前半句,再加以错误的解释,张冠李戴到孔子头上并大加鞭笞?

  其三,挖掘儒家思想的当今意义。这本《探古求今说儒学》与体系严谨的儒学教科书截然不同,也与众多谈论儒学的高头讲章判然有别,它很少类似学术规范的条条框框,很少叠床架屋的繁琐引证,很少故作高深的拿腔拿调,很少自以为是的颐指气使;它解读一部部儒家经典、剖析一位位儒学大师,多在细读原典的基础上,直指其来龙去脉和基本内涵,同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原原本本地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