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粽子,大家都很熟悉,每逢端午佳节,我们都吃清香可口的粽子。剥开清绿色的芦叶,展现在你面前的是银白色的糯米,它们粒粒饱满,晶莹剔透,犹如一颗颗美丽洁白的珍珠,咬上一口,更是清爽可口。
在品尝这美味可口的粽子之余,你是否想知道它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在家乡,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芦叶。河滩上站满了人,到处都能听见笑声。采芦叶也有一定的窍门,要选那种不老不嫩的。采回的芦叶先要把它洗净,再放进沸水里煮一下,这样既可以杀菌,又能增强韧性。取出后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待芦叶冷却下来之后就可以使用了。粽子的主料是糯米。
先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10个小时左右。为了更好吃,包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一些花生、绿豆、红枣、蜜饯等,还可以掺入咸精肉,制成荤棕。包的方法,先把芦叶的一端卷成斗形,然后用糯米将斗填满,再用剩余的芦叶将其层层包裹起来。注意,可要压紧,不然容易散哟。最后用细绳将几个角缠紧,就大功告成啦!
至于粽子的形状可以做成多种多样,最常见的要属“宝塔粽”,它的样子就像一个立体锥形,是所有粽子中个头最大的。还有一些常见的,像方粽、菱粽、子母粽……每一样都逗人喜爱。
将包好的粽子放到清水里煮,半个小时后,整个屋子里就弥漫着芦叶与糯米的清香味。单闻着那诱人的香味,就让人垂涎欲滴了。
粽子的吃法也有多种:可以趁热吃,也可以等凉了吃。可以直接吃,如荤棕;也可以拌糖吃。各有各的滋味。
朋友,端午节来临时,欢迎来我们这儿尝尝可口的粽子!
这是我记忆中最完美的粽子的形象。首先把新鲜又绿油油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卷成漏斗状,倒入一点浸泡好的糯米,压实,再倒入一点糯米,压实,如此反复,锥形的粽叶被糯米填的密不透风,将多出的一点粽叶向下折起来,再用绳子捆紧,一个圆锥形的粽子就包好了。外婆包的粽子,不像超市里买的那么臃肿,透出一股灵秀之气。
记得小时候随口说了句:“白米粽子不好吃,要加点绿豆!”被外婆牢牢记住了,那个端午,外婆照例开始包粽子,只是在一个角落里放着一小碗绿豆,心想:“有绿豆粽子吃了!太好了!”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早已传遍了整个大街!等了好久,终于出锅了。
我迫不及待地拨开一个“绿豆粽子”,可是我看到的依然是白花花的糯米,绿豆的影都没有,突然间,这圆锥形的粽子似乎是世上最难吃,最难看的粽子,我挂着个苦瓜脸,用筷子将这秀气的粽子拦腰折断,霎时,一抹翠绿刺激着我的神经——绿豆!
原来,外婆把它藏在了粽子的肚子里,闻一闻,都会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我咬上一大口,糯米的香甜;粽叶的清香;绿豆的酥软弥漫在口腔,只想让粽子在口里多呆一会,顾不上自己烫得直呼气。这粽子是多么的好看,好吃,之前的不满一扫而光。
直到现在,外婆依然在包着绿豆粽子,依然将绿豆藏在粽子的肚子里,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包在粽子里的绿豆要远远多余掺在所有糯米里的绿豆。外婆包起来的不仅仅是绿豆,更是对我的关爱呀!家乡的绿豆粽子,外婆的绿豆粽子,是超市里卖的粽子比不得的,不仅仅是因为外婆是的粽子纯手工。
更是因为外婆的粽子,家乡的粽子——透出一股灵秀之气,透出一股慈爱之气。
家乡的端午有许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裹粽子,把一张张粽叶里放上馅,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还有的放蛋黄;挂艾草,把一株株晒干了的艾草挂在门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黄酒,用雄黄酒在孩子们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而我一到端午,就最爱吃奶奶裹的粽子了,我们嘉兴五芳斋的粽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谈起嘉兴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嘉兴五芳斋的粽子。
虽然说,五芳斋的粽子名气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粽子也不赖,选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连粽叶也都是最好的,还带有竹子的清香。
说到了粽子,就不得不提提迷你型的一口粽了,这一口粽就如同这名字,咬一口就没了,这只能是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饿了,就每人一个,垫垫肚子。在家里,大家一般都是裹一些比较正常大小的粽子。
裹粽子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裹粽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难,我就简略的介绍一下:先把糯米洗干净,把粽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净的糯米倒些酱油,再放些盐和味精,把糯米搅拌均匀,切一些肉,要切成块状,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着把肉和糯米裹到粽叶里。
这就是我家乡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