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四年级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课一开始,我提出问题:盐和苏打都能溶解在水里,可是老师不知道它们两个谁在水里的溶解能力强?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呀?学生们听到老师碰到难题,一个个都猴急得要帮老师想办法。(必竟是四年级,还天真)我知道他们想说“做实验”。我就接着说,怎么样做实验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都稍顿了一下,不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我说,不急,你们四个人一小组先讨论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先交流一下,看看别人能不能同意你的想法。同学们热闹起来。我也下去听听他们到底能想出些什么办法。
下面是一些小组的想法:
1、我们小组是先用两个烧杯装相同多的水,然后分别在烧杯里先放相同多的盐和苏打,搅拌,看看谁先溶解。我问:先溶解就能看出谁的溶解能力强了吗?无语。
2、我们小组是先用两个烧杯装相同多的水,然后分别在烧杯里先放现样多的盐和苏打,搅拌,看看是不是溶解,如果溶解了,再放同样多的盐和苏打,再重复,直到不能溶解为止,比较谁放得多,就能看出溶解能力的大小了。
……
基本上全班的意见就这两种,于是我叫同学起来交流,当说出第一种想法时,学生初一听,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先溶解的就是溶解能力强;但当他们听到第二种想法时,就觉得比第一种想法更科学,更完善;纷纷赞同第二种想法,因为在相同多的水里,谁溶解的更多,就更能说明谁的溶解能力强。于是我再让学生说,既然是比谁在相同多的`水里溶解得多,那么怎么比更公平呢?学生说了:首先水要一样多,我就告诉学生,你们的桌上有烧杯,上面有刻度,我们都取50ML。然后是每一次放盐和苏打要一样多,我问:怎样才能做到一样多呢?桌上有小勺,学生马上想到每次都取一平勺。最后,在放第二勺前,一定要等到前一勺的盐和苏打完全溶解后再放。在公平的前题下,谁放得多,就是溶解能力强。我表扬了他们,说:你们真行,帮老师想出了办法。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到底他们谁溶解能力强呢?做做看。于是学生们很快就投入了实验中。当然实验结果很明显,盐比苏打溶解能力强多了。
交流结果,学生都能说这样的结果,我追问了,你怎么看出来的呢?找到了什么证据呢?学生说:盐放到8平勺开始溶解不了了,而苏打放到3平勺就溶解不了了。所以我说盐的溶解能力强。其余学生的回答也差不多。
这节课的总体思路是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找出证据得出结论。课的结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溶解能力这样一个概念我在一说出来之后,还是有学生是不理解的,所以在讨论时,会出现先溶解就是溶解能力强的观点。是不是有个变通的说法,让学生好理解。第二个地方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盐和苏打放时,在苏打没有完全溶解前也在加,他们认为同样多就是同时加,看到盐完全溶解加盐了,也就开始加苏打了。以至于他们的小组实验现象模糊。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3.疫情中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