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资料、铅笔、图画纸。
设计理念:
本课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应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了,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件事情,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师:福娃象征着北京欢迎你。今天我们请福娃欢欢来同大家一起学习,高兴吗?
师:仔细看,欢欢从远处到近处,你觉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呢?
生:在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站在路中央往远处看,路两边的景物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当我站在楼上往远处看,近处的楼房大,远处的楼房小。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
二、讲授新课
师:老师把生活中的一个透视现象的画面用相机拍下来。同学们看看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在小组里说一说他们有哪些透视现象?
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
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恭喜你们。
师: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
生:两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后缩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
师: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
师:这是荷兰画家梵高的《梵高的卧室》。一大一小的椅子、一大一小的两个床头及地板纹理向远处延伸汇集在一起,在平面上表现出了卧室空间的深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透视现象,透视现象有哪几种?什么是消失点、视平线?对于这些知识你们都能理解吗?
生:理解。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展评作业,评价拓展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课中不要出现过多的名词,只要使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即可。介绍绘画理论知识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切不可只讲理论知识,而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演示课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作画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7.教学设计中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