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真的是自由唤来欢乐,他是班里无忧无虑的孩子。他喜欢唱歌,每听到他的歌声,听见歌声中抑制不住的快乐,总会想起贝多芬的《欢乐颂》。
他在教室最后排的小小角落里,几尺见方的小书桌再加上仅能容一人的位子,便是他的活动领域。地方虽小,倒像是专门为他设的。也许是太爱唱歌了吧,他内心无法说出口的欢乐也用歌来代替。他唱过很多的歌,有时兴的流行歌曲,也有经典的抒情音乐。当风儿吹起来,吹散了天上凝聚的云朵,吹动了蝴蝶的翅膀,吹透了隔在教室与自由之间的厚玻璃,吹开了我们的心扉时,他便唱歌了。他的声音不悦耳,甚至有些沙哑;歌词记不熟,有时只用旋律代替;他的乐感也不够好,没有独成乐章的天分。如果用一个专业乐师的耳朵听,是绝不达标的。但是不论哪个人,只要听一小段,便会感到一股和着歌声喷涌而出的欢乐。那是一段潜匿在每个转调、每个音符中的内心独白;那是一片没有顾虑,没有世俗的真情流露;那是一种超越了歌曲本身驰骋于一切悲伤以上的洒脱。是如此的纯真,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有时我看着他唱歌的样子,微笑着随旋律微微摆动,木讷的脸上浮现出光芒,眼睛明亮有神,满含着笑意,便觉得最大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这便是贝多芬曲下的生命了。但事实证明,我还是浅薄,如果没有那件事,我想我不会懂贝多芬。
他在班里是没有朋友的,天生的钝性和后天缺少管教,使他看起来呆滞,自然也就成了大家调笑的目标。那天下了课,有几个同学把他围在角落里恐吓、威胁。他们的目光使他战栗,使他握紧了拳头却不敢回击。他咬着牙,紧闭了嘴,身体蜷缩为一团,眼里的泪水不断翻涌,好像一只受了伤的鸟。没有了欢乐,也没有了歌声,我非常惋惜,心想,他一定会非常难过吧!
可是没有想到,第二节课后,他又唱起歌来,歌声中仍是不变的欢乐,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我诧异了,一个人内心的欢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一切的情感皆不可左右它的释放。他被人取笑的木讷、迟笨、不谙世事,都成为了欢乐的动力。
我想我好像懂得《欢乐颂》了,欢乐一旦到极致便是一种生命状态,不管周围是怎样的困难挫折,皆不可乱我之心:生活充斥着欢乐,心灵充斥着欢乐,一切的一切都是欢乐!生活固然有悲伤,有失望,可这在欢乐面前算得了什么呢?
我忽然觉得他非常的幸运,比我们还幸运。他美丽的心灵在与老师打的每一个招呼,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来了。我想对他说:“不要放弃,你就是你,你的生命可以和任何人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