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自由-创新的前提
我在中师、中学教了28年语文,总是习惯于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明确的提示,开始时提示大多来自课本、教参,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但仍然是提示,其提示性甚至更为强烈。其实,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阅读是因阅读主体个性化而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尝试显然是一种更加符合阅读和阅读教学规律的改革。在改革的实践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自选的学习主题和教材的有关提示不相一致怎么办?
教材的编排不能没有自己的结构体系,于是某篇课文往往成为其中某一个节点的例子。而这些课文,作者原不是作为教材来写的,更非出于以达到某一学习目的的意图,它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生命体,因而两者的'矛盾势难避免(处理这一对矛盾可以说是语文教材编写中的最大难题)。把它们强行纳入预设的训练序列,有时就会出现削足适履的尴尬。例如人教社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由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每课的学习重点(或自读提示),翻来覆去,就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条,没有充分尊重不同课文的不同个性,并根据它们的不同个性提出重点作出提示。其中一课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虽非文学作品,但文章结构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好比一座具有崇高风格的建筑,进入大门之后,由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开始,到不但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到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到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进高过一进,最后我们发现刻有他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这样几个大字的丰碑高高耸立于它的顶端。顺着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领略了这座建筑的壮美,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于是同时达到语文教育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双重目的。但是,由于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训练任务是落实在第二单元,它的结构之美就无缘进入教学的视线,起码是不能成为重点。课本为它所作的自读提示是: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学习中要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并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文后两道练习题分别是通读课文,总结把握文章大意,按题填空和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如此训练,教学中就有可能失去它的灵气、生气。阅读的个性化往往就会被模式化所取代,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我以为当两者有出入或相矛盾时,理当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即实践郑老师所倡导的四自口号。千万不能低估学生的阅读水平,尤其不能低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此说来,教材的提示就可以全然不管不顾了吗?这要具体分析,对于其中并不那么明确、中肯的提示弃置一旁有何不可?!对于其中确实富有启发性的提示,可能会有学生与之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嘛!当然也有完全出乎学生意外的,如果真的很有价值,教师可以给予引导。非指示性阅读教学本身就很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作文范文:自由-创新的前提】相关文章:
2.成功的前提作文
5.宽容的前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