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日:“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囿于一项专长从而成为纯粹的工具。而我却说,君子当为器。君子当通过教育使自己完善进步,从璞玉浑金成长为器,有所功用;君子当海纳百川成有容之器;君子当砥砺前行成国之重器,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君子当为有用之器。《三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教育人们要从小就努力学习,提升、改变自己,使自己变成有用之器。可见器作为教育目标对每个人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自恃军功不喜读书被人戏称为吴下阿蒙,一日被吴王孙权批评后痛下决心,努力学习。之后他学问大增,连鲁肃也惊叹于他的变化之大,留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佳话,传流至今。人们对自己成器的强烈愿望能驱使人变得更加优秀。而众所周知的仲永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空有才华却不接受教育,不自求上进,只会将我们的天赋消耗殆尽,空留遗憾。
君子当为有容之器。通常一件器物从打造之初,体量便已确定。但人们在打造自己这只“器”时可能会发现体量的大小是每个人在奋斗中逐步确定的。仅靠一已之力很难成功,常常需要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包容他人的不足和缺点,这样才能将优势最大化。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任用他为宰相,这才成就了一代霸业,堪称一场千古君臣的佳话。孟尝君不计较鸡鸣狗盗之人身卑位贱,将二人收为门客,所以被困时才得他们相救。林肯的那句“当敌人变成朋友的时候,我们不是在消灭敌人吗”,更是说明了宽容与度量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正如大海纳百川,成大器者不择细流,有容乃大。
君子当为大国重器。成大器自然重要,器为谁所用更是关键,真正伟大的人在塑造自己时念念不忘的永远是为国奉献。古代求田问舍的许汜空有才学却毫无担当,只为一己私利蝇营狗苟,被刘备一顿臭骂,为后人做了很好的反面教材。当今之世,从钱学森、王捡昌到邓稼先、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让新中国傲立于世,为使国富民强,放弃了优渥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甚至放弃了健康和生命。他们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他们,就是国之重器。不只是科学家,像黄继光、董存瑞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的普通士兵,像故宫钟表修复师傅王津这样的各条生产线上的资深技师、业务骨干,他们都是一颗颗渺小而伟大的螺丝钉,一块块沉稳可靠的青砖石。他们,就是国之重器。国之重器,为国可忍辱负重,可粉身碎骨。
大国崛起,国人需崛起。如何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