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了20xx年的春晚,说实话,感想有点多。
其实我主要就是想看下刘谦的魔术和本山大叔的小品。当然,其它节目我也看得很认真,感觉今年春晚的亮点还是很多的。王菲空灵的歌声让人陶醉。舞蹈《荷塘月色》如梦似幻。小品《一句话的事儿》里面那善意的谎言让人会心一笑。小虎队的同台演唱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而那个可爱的小女孩面对在场众多观众和镜头时居然能非常镇定的说出对应的百家姓则是更让人觉得不简单,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刘谦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在360度“监视”观众和桌面透明的情况下还能从容的和主持人调侃着完成了让人叹服的魔术,不能不说刘谦功力又见长了。
为了看本山大叔和沈小阳的小品我足足等了几小时,央视当然也明白,所以这重头戏放在了最后才上,确实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但看了以后我却不得不说,太让人失望了,起码我很失望。不知道是本山大叔江郎才尽还是我的期望值太高,只知道整个小品从头到尾都没什么笑点。让人看了以后都不知道这个小品主要想表达的重点,感觉大部分的戏都是两个大男人为了30000块捐款闹别扭,而小沈阳演的记者给人感觉这次连配角都算不上了,整个小品除了服装自然其他的好象都很不自然,到最后拿着麦克风坐在炕上都搞不清楚到底要“采”谁,跟去年春晚上的表现退步了太多,没有一点让人惊喜的感觉。甚至于到最后结束都是不清不楚的,就这样结束了?这到底在演什么?我只想说:太让人失望了!!!
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
春节的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但是,却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爸爸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而卧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除夕那一天晚上,当然也是我家最开心的时候,全家三口人一齐静静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偶尔外面传来几声鞭炮声,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电视里搞笑的小品,优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显得气氛愈加欢乐。
终于要正式过年了,拜年就是我们一家首要的任务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而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些零食?或是文具?买点玩的也不错,谁知一回到家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个幻想的泡泡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到处做客,丰盛的饭菜,炫丽的灯光,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和哥哥一人拿来一大瓶饮料,东东快快地喝了个够,哪晓得一会儿我的肚子便疼的厉害,难受极了,后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已经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将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元宵的,过年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
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时,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我老家在农村,每年最开心的日子,无异于春节。在老家,腊月二十就要开始准备春节。
腊月二十一到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一次,把旧房屋里的灰尘、废物全部扫掉。
腊月二十六,家家开始准备对联、年货、菜留着二十九晚上煮年菜。
除夕,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家家户户准备年菜,贴对联,更要挂上灯笼,不知不觉就有了年味。
孩子们最开心啦,可以吃好多好吃的。晚上,每家都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家家灯火通宵,火红而美丽的灯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大家吃得很饱,会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闲聊,吃年货,看春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们小孩子呢,就约着朋友一起到田野上玩。
过了9点,庙会现场放出美丽的烟火,大家跟着欢呼。到了晚上11点半,小孩子停止玩耍,大人们停止闲聊,叫一家之主来放鞭炮。“啪啪!
”新的一年就在响亮的爆竹声中来临了。
正月初一,这是一个拜年的日子。早上,大家必须吃长寿面,不下两碗不停。这一天不准洗澡,母亲在家接待客人,父亲去拜年,小孩去玩。到了下午,父母亲就换一下。晚上,孩子们要去找亲戚们讨压岁钱,还要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大人们只好给。
正月初七,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也是年,只是意义上的不同。同除夕一样,晚上也吃大餐。
正月十五,春节的最后一天,庙会举行的更加热烈。晚上真精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挂满灯:有纸灯、纱灯、牛角灯这一天晚上,我们都要吃元宵,愿来年继续团圆。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日子,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是招财进宝的日子。大家也要好好过春节哦!
祭祖,是民间农村的一种风俗,意思就是供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全家平安和幸福。今天,我们家也隆重地祭起祖来。
瞧!妈妈一早就上街买回了鱼、肉、黄豆芽、百叶、粉皮等东西。家族其他成员也不闲着:外婆烧火,外公摆水果,我贴春联,爸爸则去买蹄髈,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祭祖仪式终于开始了。
首先是祭拜财神。只见爸爸在门旁放了一只小竹匾,把一盆盆热气腾腾的菜入进匾中,再点上两支蜡烛,那火苗一闪一闪的,如同天上的星星。接着,爸爸又在匾中放上了五六只小酒盅,然后拿来酒壶一一斟满酒。最后,我们一家子轮流给财神磕头,乞求平安、发财。
接下来是祭拜祖先。我们把菜移到方桌上,重新点上香烛,并在方桌南东西三面依次放上酒盅。爷爷边念叨着祖先的称呼,边向各个酒盅里斟酒,意思是请他们入座享用。然后,我们轮流恭恭敬敬 地给祖先磕头。我还在心底里默默地乞求祖先保佑我能考出好成绩呢!接着,外婆端来了大铁锅,化起了纸元宝,听说,这是给祖先在阴间花的。最后,外公打开大门,将祖先送出了家门,爸爸则跑到门外放鞭炮,以示欢送。
祭祖仪式就在鞭炮声中结束了。我问妈妈,这是不是迷信?妈妈告诉我,这只是子孙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表示孝道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算是迷信的。
每一个地方都要过春节,蒙古族也不例外。
蒙古族的人们认为白色是最吉祥的,所以就将农历的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白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前一天要将自己的蒙古包从里到外打扫得一层不染,还要去沐浴,把自己头一年的不顺利都给冲刷掉,要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还要人人身着新装,马配红缨和新鞍。
要把大块的牛肉煮熟,挂在自家门口,让高原的风把牛肉吹干,制成牛肉干,不加作料也是十分的美味,给小孩子当零食就行了。
送礼嘛,可不能马虎了,要把脖子上挂着哈达的整只牛,或者整只羊送给至亲或好友,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平安,心想事成。
除夕夜,通常都是要先干一杯草原上特色的奶酒,然后吃奶豆腐。很多妇女们把“手扒肉”端上来,以示合家团圆。他们边唱歌边喝酒,十分的开心。蒙古族还要守岁,到了午夜的十二点,他们就开始到附近的蒙古包去串门。
正月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飞驰而去。他们去干什么了呢?他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的时候,要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主人还要给客人敬酒,习惯上这一杯敬酒是一定要喝的,如果不和就是对别人的不尊敬。
每个地方都要过春节,可是过春节的习俗却大大的不同。
新年降临了,人们都喜气洋洋的,乐得合不拢嘴,瞧!一大清早,妈妈就已经忙的不可开交了。我好奇的问妈妈:“妈妈你在干什么呀?“过年了,要除尘迎新嘛。”我说:“除尘迎新,这词真有趣!”原来,还有一个除尘迎新的习俗啊!
到了新年的晚上,爸爸急急忙忙的打开了电视,开始欣赏春节联欢晚会带来的节目。正在吃饭的爷爷、奶奶、妈妈和姑姑都把头向后转去,对着电视机。我家春节必做的事,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奶奶说:春节联欢晚会代表着国家的强大,所以必看。
除了以上习俗外,我还知道一个绕口令:初一的汤圆,初二的面,初三的饺子。初四之后的初五、初六、初七什么都可以随便吃。我们重庆有一个比较奇怪的习俗,就是初一不准花钱,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估计是想要发财吧!
其实,要说过年的习俗,我家乡还有个习俗还有初一不能扫地和倒垃圾。初二开始要在亲戚家轮流拜年等等。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到了元宵节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灯一定要亮,家家要吃汤圆,寓意团圆。
上面的三大习俗,都是重庆人必做的,如果你不是重庆人,你也可以学习一下以上三大习俗。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我眼中的春节
春节,就是辞旧迎新的日子,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春节就开始了。人们也都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腊月二十四这天,称为“扫尘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迎接新年。我们家也一样,妈妈忙着洗衣服,换床单,我帮着拖地板打扫卫生。一天下来,屋子变得干净,整洁。 农历腊月二十九是“小除夕”又为“上供请祖”日。在以前,这天上坟请祖的仪式格外郑重,家置酒宴,焚香于户外。而现在,这个仪式逐渐消失了,我们只是在家里进行简略的祭祀。
农历腊月三十又称“除夕”,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日子。因为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消灾祈福”。现在又对它赋予了新的意义——“合家团圆”。在这天,不管职位是高还是低,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要匆匆地赶在除夕前,回家去吃一顿年夜饭。
除夕也是我最喜欢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一家三口都穿上了新衣服,打扮整齐,带上大小的礼物去外婆家吃团年饭。一进家门,就看到满桌的美味佳肴,让我垂涎三尺。好不容易熬到吃饭的时候,我立即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大人们唠着嗑,叙着旧,边吃边开心地聊着。这时,我们小孩就乘机去说几句祝福的话,必定会得到许多的红包。
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在晚会欢乐的乐鼓声中,精彩的小品,幽默的相声,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声依次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家人看着笑着,浓浓的亲情在屋中蔓延
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是以前人们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的日子。而到了当今,人们利用这个大假出门旅游、家中上网、朋友聚会
这就是我眼中的春节,最中国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