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为动物们讲哲学的教授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像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一只青蛙对此提出质疑:“真的所有的建筑都得从底层做起吗?”教授便不屑的回了一句:“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道:“难道井也是从底层做起吗?”。
显然,教授没有料到一只他瞧不上眼的青蛙竟会有如此让他意想不到的想法,他最终只能哑口无言。当然,这只是个有趣的寓言,但类似的事在我们身边经常可见,有一些人经常嘲笑另一些人是“井底之蛙”,笑他们见识小,但有时他们却能说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见解,让人惊异不已。但若我们仔细想想,倒也不觉得惊异。
其实,井底之蛙的弱点在于它的视野仅局限在一口井眼里,但这仅仅是指它的视野被局限了,但是,谁说这只青蛙的思维被局限了呢?视野是大是小,是由见到事物的多少决定的,但思维是否被局限,跟这个并无绝对联系。而活跃的思维即便是从旧事物、小事物中也能不断提取出新的东西,就如同“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所以,我们身边那些被嘲笑为“井底之蛙”的人,只是见识小了些,但绝不能说明他们的思想也那么小,相反,由于对同一事物的不断思考,他们反而会在某些方面会得出比我们更独到的见解。
而当我们嘲笑那些“井底之蛙”见识小时,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有时跟他们有多大差别呢?就像我们嘲笑着看那井底的青蛙时,视野比它能大到哪去呢?青蛙通过井眼看到了一圈天,而我们通过井眼看到一圈井水,视野都是一口井眼。青蛙不知道外面的天大的很,而这口井下可能有一片的洞穴,我们也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是青蛙笑人呢?还是人笑青蛙呢?恐怕谁都可以笑谁,谁也都没有资格笑谁吧。现实中,当我们在嘲笑别人是“井底之蛙”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别人也有可能见识过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世界,而在那,我们在他们眼中也是一只只“井底之蛙”,只不过,在我们与他们的交流中,都只能看到对方小小的一面,所以,都认为对方是“井底之蛙’”。
当然,笑别人是“井底之蛙”很多时候是源于我们的傲慢心态,就像那教授,傲慢的他根本没把那青蛙放眼里,尽管那青蛙并不在井里,但他还是丢下一句“井底之蛙!”也正是由于他的傲慢,使他没有对问题深入思考,弄得最后哑口无言,好不尴尬。
所以,依我看,“井底之蛙”至多只能是让我们出出气的词,但决不能成为我们嘲笑他人的用语,因为,谁能知道那“在井里的青蛙”会有什么连我们也想不到的见解呢?跟何况有些还不是那“青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