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和全家人来到太湖边游玩。秋高气爽,清风拂面,早已没有了夏日的燥热。天空蔚蓝,朵朵白云悠闲地飘着,倒映在微澜的湖水里。在这平静的美景里,我的思绪不禁飞扬起来。
记得七岁那年,我也曾来到过鱼米之乡的太湖。当我站在岸上俯瞰湖水时,只见绿潮翻动,根本看不到湖面。那绿色粘稠、厚重,向远处延伸开去,仿佛无边无际。它随着浪涌一阵阵地向岸边翻滚,所到之处,不管是岩石、堤岸还是芦苇荡,到处都沾了一层绿色。蓦然起风,阵阵的腥臭味弥漫在空气中,我捂着鼻子跑开了。
家长告诉我,太湖是被一种叫做蓝藻的原核生物覆盖了。蓝藻的大面积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会导致水质恶化 – 它会耗尽水中的氧气,造成鱼类的死亡。还有些蓝藻会产生毒素,危害水生生物。太湖中的蓝藻之所以爆发,是因为湖水富营养化了。
人们将生活垃圾不断排人太湖中,增加了水中的有机质。还有周围工厂的废水,直接将化学物质排放于湖水中,其中的氮、磷等物质也是水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导致蓝藻暴发最主要的原因是肥料的排放。太湖流域的农田、果园等使用的肥料,相当一部分由水流带入太湖,湖中的氮50%都是由肥料带来的。
2007年蓝藻爆发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比如,世世代代喝太湖水长大的无锡人,竟然无水可用。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听说那年以后,江苏省将太湖流域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与扩建造纸、印染、电镀等企业和项目,一共关闭了化工企业3300多家。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在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水质为劣质V级的从2007年的9条减少到了2010年的1条。
经过了全面的截污,太湖的水质有所好转。氨氮、总磷分别保持在Ⅱ类、Ⅳ类水平。预计到2020年,太湖水质可以基本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了。
想起太湖的过去和未来,以及人们对它的所作所为,我不仅思绪万千。太湖是江南的中心,江南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气候温润,物产富饶,有道是“苏湖熟,天下足”。最近二十多年来,这里又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心,开发区取代了大片良田,制造业取代了农林桑渔成为经济支柱。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太湖的污染就是一个缩影。
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所犯下的错误,知道不能“涸泽而渔”,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人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弥补对太湖造成的伤害,现在做这些还没有太晚。
想到这些,我沉重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因为我觉得最糟糕的时间正在过去,太湖的明天是美好的。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为太湖的治理做些什么。
在那儿 — 太阳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已没有蓝藻的踪影。水波荡漾间,一只水鸟从浅滩上飞起,鸣叫着,向太阳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