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具有伟大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是一部被后人奉为圭臬的巨著。
《史记》是文言文的典范之作,其中存在的文言现象和文言知识都值得认真学习。通过对所选文章的精读细读,一定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也是《<史记>选读》要达成基本目标。
(二)教学设想和目标
1、教学设想
本文比较短,相对难度不大,教学应立足于在实践中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②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探求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
②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相处贵在理解、相知。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难点
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培养同学情谊。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生情况
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而《<史记>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数篇幅较长,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的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只要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二)教法、学法
文言文的教学要放低重心,落到“实”处,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我试过许多的方式,单纯的老师讲解看似全面、快速,但是效率并不高,学生很容易疲惫。我想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被动的感觉的,所以,我把课文的梳理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学,再经过小组讨论,基本能够解决课文的大多数问题;而且,在轻松的环境中,他们也能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老师的工作主要放在重点字词、句子的点拨上。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背景、体裁及管仲其人
2、朗读课文;整理字音和通假字
3、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找出问题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某一天你与别人合伙做生意,出钱时你七成,他三成。中间赚了钱,他又偷偷拿走一些去用了,而在年底分红时,又要对半分。你愿意继续同这样的人合作吗?
而且这个人,打仗冲锋时,他跑在最后,撤退时,他比谁都跑得快,往往在最前面。他出主意帮你办事,事情却越办越糟。你愿意同这个人交朋友吗?
可在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他;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他就是管仲。不仅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而且是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愿意。愿意吃这亏的人名叫鲍叔牙,鲍叔牙推荐他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管仲列传》,去领略一下管仲的风采!
二、介绍背景: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
公子小白,并暗暗拿出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了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鲍叔牙向桓公力谏管仲,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代霸业。
三、体裁介绍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四、管仲其人
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人。齐桓公即位后,由鲍叔牙推荐,被任命为相。在齐国改革内政,整顿军队,确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使齐国力大振。又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终使齐桓公成就霸业。
五、课文诵读
1.学生自读
2.听录音跟读
3.读准下列句中红色的字词:
⑴颍()⑵鲍()⑶匡()⑷衽()⑸桓()
⑹贾()⑺仓廪()⑻召()忽
4.指名朗读
六、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课文:
逐句默读,在头脑中逐字对该句进行翻译,并与该句书下注释中的内容及参考资料中的译文核对,将自己在疏通过程中不会翻译及翻译错误的在书上相应位置适当记录。
七、效果检查:
1、通假字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_____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______
(2)名词作状语
桓公实北征山戎 _______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管仲因而信之 _____________
(2)动词的为动用法召忽死之 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将顺其美 __________②匡救其恶 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富国强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
②贵轻重,慎权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孔子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生活困难;贫穷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___________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4、文言句式
①岂管仲之谓乎 __________
②分财利多自与 __________
③管仲囚焉 ________
④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强调、明确部分重点字词的含义。
2.适当分析课文。
一、导入
检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
朗读,再次让学生熟悉课文。(第1、3、4段个读,第2、5段齐读)
【说明:课文的朗读,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全篇阅读,有利于尽快进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问题探究
1、本文虽是为管仲立传,却还提到了另外两人,他们是谁,与管仲是什么关系?
鲍叔牙宽以待友无私荐才
齐桓公识人善任虚心纳谏
2、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1)主观因素
A、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B、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2)客观因素
A、朋友知己之情。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B、君臣知遇之恩。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成语)
3.讨论:司马迁为何要在《管仲列传》中展现“知己之情”、“知遇之恩”?
因为此时司马迁充满无知己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悲伤,《管仲列传》正表现了他对知己的渴求、对君主任人唯贤的神往。
四、作业
1、将课文重点字词整理到笔记本。
2、完成“新坐标”上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