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课标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与子之间的深深情意。
本单元的课文以爱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育他们把爱的火中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
依据课文的特点,我拟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以及父子的坚强意志。。
2、在品读文本中,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父子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信心、坚强不屈的品格。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初步具备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中心的能力,再加上学生也有了亲历的经验。因此,相信学生对于文章的深意也不难把握。
基于以上教材与学情分析,我打算运用以下策略展开教学:
1.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从而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在教学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引导、联想、情感的体会等方式,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读与写”这两中方法:
1、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2、写 让学生把从文本中感悟到的浓浓深情转化为书面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感,导入课题。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地震中的一个故事,作为四川的孩子,我们已亲身经历过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孩子们已经有了切身体验。因此,我想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上课伊始我首先提问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孩子们你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8.0级大地震吗?它虽然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是也教会了我们坚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永生难忘的日子吧。(播放视频)
接着再顺势引入课题,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89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他们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边读边思考,从而找到本文的中心词“了不起”。(板书:了不起)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将分两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 我让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汇报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我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就是两天一夜,或者说是五十多节课。在正常情况下36小时里人除了工作还应该吃饭、睡觉、休息。而父亲在这36个小时里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停地挖。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想对他说些什么?此时学生可能会说到这位父亲十分坚强、有毅力。(随机板书:坚强),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找出父亲外貌的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难不堪,到处是血迹。”运用抓住人物外貌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外貌让你想到些什么?通过自由的朗读以及学生在地震中的切身体验,学生对挖掘的艰难,父亲的坚强就会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父亲为了救儿子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熬红了双眼,磨破了双手,是那样执着,那样坚强,让我们带着坚定的决心再次齐读句子。课文对父亲的了不起除了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此时我再次让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4至10自然段与文本充分对话,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再次感受到父亲的爱子情深。最后我再追问:是什么让父亲这样执着,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挖掘了三十多个小时?那就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然后让学生在《生死不离》的音乐伴奏下再次深情朗读课文,让学生与父亲当时的情感达到共鸣。
第二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8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对于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儿子的表现又怎样?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勾出相应的句子。透过这两个句子,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5。12”地震,自己经历得惊魂一刻,谁不想从这随时都可能坍塌的废墟中,早一秒走出来呢?可这位年仅七岁的儿子却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由此,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是父亲的承诺,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正是父亲爱的传承!
(四)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因此,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中特定环境下的父子情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其实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感动也无处不在。(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图片你想到些什么?并写一写。最后在老师饱含激情的叙述中结束本课并完成板书: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让我们在这里充满深情地说一声:感谢您,亲爱的爸爸!感谢您,亲爱的妈妈!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课文的缩影。在板书的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了,以“了不起”及“坚强”突出文章重点,在最后用红色的“心”形图案揭示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