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6单元20课《黄山奇松》,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独特姿态,十分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⑴认知目标:学会本课5/7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⑵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⑶情感目标:

  a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⑷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⑸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上的总体构想上,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可采用课件,板画,幻灯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据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文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朗读、绘图理解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质疑问难、合作学习以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运用语言等方式因材施教。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求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看、听、读、写、练促读的教学思路。可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真正体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五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⑴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教师边播放录象《黄山风光》视频,边辅之以优美、生动的导语: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人赞叹,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课题)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导语和优美的黄山风景视频,创设出黄山独特景色的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设置的氛围中,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⑵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黄山松树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整体上初步感知了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并理清了文章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路与作者思路相吻合,为深入了解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以读为主,品词析句,积累和运用语言。

  这节课可用上节课学生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和其他重点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活力才能被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自觉的持久的内驱力才能形成。

  ⑴激趣引读,初步感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课前演示《黄山风景》的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我们徜徉在黄山中,尽情尽兴地欣赏着……课件的演示激起了学生对黄山奇松的浓厚兴趣,无需教师更细致更深入地分析、讲解,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水平,并为学生铺设好了情绪场,为后续的学习激发深层的兴趣和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主动学习,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学生精神的升华,个性的解放,创造性的核裂变。”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自学,张扬个性的阅读,其收获是丰富多彩。

  ⑵图文对照,研读体悟

  教师如把材料嚼得太细,学生无须咀嚼,就直接把老师所讲的吞咽下去,结果是食而不知其味。学生成了装学问的容器,而绝不是独立思考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提供服务。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这一教学难点时,我分别出示了三大名松图,学生由图引路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进一步去读书、去思考,去对照,去辨别,去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品味。

  进行比较朗读,特别是文中第2自然段写三大名松动人姿态的语句。通过比较,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理解和表达结合起来。

  ⑶学当导游,训练口语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背诵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如果为了背诵而单调机械重复,学生难免兴味索然,如果让学生当导游去介绍,一则口语交际,二则背会课文,三则气氛热烈,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在当导游的同时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习了表达,学习了倾听,学习了评价,促进了发展。

  ⑷抓住特征,拓展深化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让学生掌握方法,有利于终身学习。知道课文松树的写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读促写。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⑸****赞叹,延伸课外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因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不同,对课堂的所得也有所不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他们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1、摘抄描写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篇章,这有助于拓展与文本关联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2、仿照一棵奇松的写法写一种花。 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板书设计

  迎客松 虽然……却……

  黄山奇松 陪客松 ……如同……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好像……

  学完重点段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说说文中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并说说文中的松树的写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复述全文,深化感知。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情景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黄山奇松》说课稿】相关文章:

1.《黄山奇松》的说课稿之二

2.黄山奇松的说课稿

3.《黄山奇松》说课稿3篇

4.《黄山奇松》的说课稿

5.《黄山奇松》说课稿范文

6.有关《黄山奇松》的说课稿

7.《黄山奇松》的优秀说课稿

8.《黄山奇松》优秀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