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以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 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录象、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1、 教学结构:

  ㈠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㈣ 课堂活动,分组竞赛

  2、 教学程序:

  依据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思路总体设计如下:

  五、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通过前一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人口分布东多西少,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布不均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造成这种分布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地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

  【屏显】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屏显】中国地形图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海拔高度,请同学们看图中的陆高海深表。(后排看不清的同学可以看地图册P11)

  问:棕黄色代表海拔多少米?(4000米以上)浅黄色代表海拔多少米?(1000~2000米)绿色代表海拔多少米?(500米以下)

  问:那么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哪边高,哪边低了吗?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

  【屏显】一、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能更直观表现地势起伏的地图——地势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馒头,竖着,沿馒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馒头的剖面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馒头的剖面)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出馒头是中间高,两端低。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图上。这一刀从哪里切呢?请大家看到地图册P11的中国地形图,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北纬30°纬线,再找到北纬40°纬线,估计一下北纬32°的大体位置,然后用笔在图上自西向东画出一根横贯中国的纬线,为什么要大家把北纬32°纬线画出来啊?因为等会儿我们要看的地形剖面图就是从这里切下去的.。

  问: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北纬32°纬线自西向东穿过了哪些地形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屏显】沿北纬32°线中国地势剖面图

  【转折过渡】在这幅图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问:这幅图象什么?(教师鼠标演示)

  学生讨论、回答:象阶梯

  【屏显】阶梯示意图

  问:一共有几级?(三级)

  【教师总结】呈阶梯状分布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二部分。

  【屏显】呈阶梯状分布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对我国地势特征的一个完整的描叙。我们把西边最高的称为第一阶梯,中间的称为第二阶梯,东边最低的称为第三阶梯,我们可以看到第三阶梯向东一直延伸到海底大陆架。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这3个阶梯是怎样分布的呢?阶梯的界线又在何处呢?我们一起来看中国地形图吧。

  【屏显】中国地形图 阶梯概况表

  【分析讲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颜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棕黄色一个部分,实际上这就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海拔在4000米以上;绿色一个部分,实际上这就是我国地势第三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中间的浅黄色部分为我国地势第二阶梯海拔在1000—2000米。请大家在图上用笔沿着这3个阶梯的边缘把它们勾出来。

  【屏显】三阶梯分界线

  【转折过渡】大家画的和屏幕上是否相同?大家看能不能用一些山脉做他们的分界线呢? 学生讨论、回答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线,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 “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

  学生讨论、回答

  【转折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三阶梯分界线的时候提到了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等山脉,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些山脉也就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而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则镶嵌其中。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纵横交错的山脉。

  【屏显】二、山脉纵横交错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

  【分析讲解】河流有流向,山脉有走向。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受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影响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自西向东,那么,走向是不是也用自哪里向哪里呢?山脉走向怎么表述?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说出其走向。

  教师鼠标指图按走向说出我国五组山脉,学生在学案上填图。

  【转折过渡】除了这些高大的山脉外,在我国还有许多名山,(提问)请问同学们,你到过哪些名山?

  请同学们先阅读P22中华五岳。并在P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位于哪一个省区把答案填到学案中。

  【屏显】中华五岳风光图片

  学生回答其所在的省区

  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活动】以分组竞赛的形式复习本节内容

  【屏显】三类题型

  1、必答题(教师点名,学生任意选择题目,答对为本组获得一面红旗)

  2、抢答题(学生自由举手选择题目答题,答对为本组获得3面红旗)

  3、风险题(学生自由举手选择题目答题,答对为本组获得4面红旗,答错将减去3面红旗) 教师点评在竞赛中所出现的问题,表扬获胜的小组以及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分布

  ①阶梯名称及分界线

  ②三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和主要的地形区

  ③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山脉纵横交错

  1、主要山脉

  北:天山—阴山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 中:昆仑山—秦岭

  南:南岭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中:长白山—武夷山

  东:台湾山脉

  ③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⑤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相关文章:

1.《中国的地形》评课稿

2.初二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

3.《中国的地形》课堂教学反思

4.世界地形说课稿

5.世界的地形说课稿

6.《地形概况》优秀说课稿

7.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8.《陆地地形》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