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范文

时间:2021-08-31

  一.说教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范文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经济与生活》模块第七课的第二框,它与第四课的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制度)前后呼应,均是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本框分为两目具体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其中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本框的重点,着重从“含义”、“客观必然性”和“意义”三个角度系统讲述“按劳分配”这一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本框的难点所在,主要介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按各种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非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整个内容富有逻辑性,属教材经典部分之一。

  但是,新课标下的教材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较,已作了重大调整,最明显的是:

  ⑴压缩了教材篇幅,把以往的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且许多知识点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就客观地就增大了学生探究学习的难度;

  ⑵尽管教材图文并茂,表面看起来更加通俗易懂,便于消化,但由于教材对一些难点知识点的回避,从而无形地加大了老师的讲授内容和授课难度。

  二.说学生:

  步入高中学段的新生,绝大部分为15岁的孩子。由于他们的世界观还未真正形成,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视角与能力还十分缺乏,加之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还不够浓厚、学习方法还很不到位。特别是本级新生,由于大量扩招,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早已经形成了懒、缓、散的不良习性。课堂积极性不高,懒得动脑、动手,许多学生对于课堂探究性活动不屑一顾,总是喜好老师机械地灌输。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彰显,课堂气氛难以有效调动,与新课标的要求已经拉开了很大一段距离。

  三.说教法:

  在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要求,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法作了明确的定位。即:不完全放开手脚,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要体现新课标理念。因而,课堂教学应以教师讲授难点和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力求与新课标接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于“按劳分配的含义”,尽管是教学重点之一,但较为通俗。因此可采用老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师生互动方式,把概念肢解开来,让学生抓住核心词语,感悟所讲的角度,真正实现课内消化基本概念。

  关于“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因其是教学难点之一,理论性较强,相关的知识点较多。必须以教师的精讲为主,把理性化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从而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消化吸收。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是教材中最简捷明快、最为通俗易懂的部分,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学完成。

  “为什么还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是对第一目所有知识的整合与提升,难度较大。可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次动脑、动口的机会来阐释自己的观点。经过探究讨论使组内成员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结论,并委托一名中心发言人代表组员参与全班探究。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有效组织答案要点。

  关于“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教材的另一难点,课改后的新教材只仅仅提到它的意义,肯定生产要素应该参与收益分配。但在各级别的实际考核中会经常涉及到。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尽可能的搜集生活中的鲜活事例,通过教师讲授、师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的方式具体分析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经济活动中所参与的不同收益分配。最后还应归纳升华出有效区分收益分配中不同生产要素时所把持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从而使难点真正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