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年有余”象征财富与收获,“鱼跃龙门”寓意光荣与梦想。自古至今,人们用鱼纹来装饰器物及日常用品,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北京20xx奥运会的吉祥物中的福娃贝贝,其形象为鱼,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通过对这些人文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加强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课强调对鱼的基本特征的把握,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对鱼的某些部位进行概括、夸张,从而创造出天真、古朴的鱼形纹样;同时,本课特别强调美术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引导学生用鱼纹装饰圆形器物,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材中具体安排的图片,便于教学时欣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鱼文化及鱼形纹样的设计与运用。
二、说目标定位:
本课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传统鱼纹的艺术美感,知道中国文字“谐音”的用法,初步懂得圆形纹样的特点。运用概括、夸张等手法设计、绘制出具有童趣的鱼纹装饰。通过对鱼纹的了解、设计和制作,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操。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把握鱼的基本特征,进行鱼纹的设计与制作是本课的重点,在鱼纹设计的新颖性及美感,掌握绘制圆形纹样的基础技法上便是难点了。因为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能够设计出新颖的鱼纹图样,并把它运用在圆形装饰上,确实有一定难度。
四、说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收集鱼纹图片资料、有关鱼的故事、绘画工具,进行教学时学生不感到陌生,进行设计制作时人人都有工具可用。教师通过课件辅助,加深形象感知,用大量的鱼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五、说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本课的设计也立足师生交往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中国鱼文化的初步了解,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学习图片,其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把对鱼的了解认识进行一点文化提升,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年年有余”有初步的感知。从美术技能技法上,要求学生运用概括、夸张的方法进行鱼纹设计,并在圆形内进行装饰,是让学生学习设计,并在一定情境中运用。教学时,教师注重“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表现,让学生乐于设计,体味美术带给他的快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知识教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创新、合作,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的目的。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从生活的大空间中进入美术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美的元素。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倡导大美术观,而不是局限于美术技能技法。
(二)、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揭题,体会中国文字谐音的用法。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行为。在此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有助于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拓宽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将鱼文化传承和发扬。在这里只能说让学生能够感受就可以了。
(三)、欣赏传统鱼形纹样的艺术美感,尝试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来设计鱼纹。美术课程需要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把对接触到的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通过感知能力转化为具体形象。此环节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把实际生活中的鱼与古代鱼纹结合起来,设计具有个性化的鱼纹,为下一环节的鱼纹圆形装饰打下基础。对于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方法,重在引导,让学生从鱼的局部认知概括和夸张的技法。
(四)、体会鱼纹在圆形中的设计美感,进行创作。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把鱼从生活中提升成鱼纹,又回归到生活中的鱼纹装饰,这更能让学生感受美术学习与生活同在。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保护学生个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美术的快乐。及时评价,给予鼓励。设计的为祖国60岁的生日做贺卡,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从“年年有余”的基础上,用圆形纸片进行装饰,既让学生有一个主题感,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情感教育,祝愿祖国、人民富裕幸福,衣食有余。
(五)、课后拓展:对于中国几千年的鱼文化,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是无法具体感知的,此处进行简要的拓展,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更多去了解鱼文化。让课堂教育向课外延伸,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收集学生作品。尽管是借班上课,很多人认为学生的作品收不收都可以,但作为常态课来说,每位教师上完课都会收齐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然后再返给学生,我想任何课都应该这样,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