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抛硬币》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第九单元的第三课。“抛硬币”是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可能性”这一生活中的概念的认识和研究。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统计结果的分析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游戏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数学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可能”这一数学概念。
(二)教材处理
1、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在小学的低年段,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对数学概念的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比较薄弱。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能性”这一数学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只是没有形成一个知识的系统。这时候我首先采用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导入,让学生的听故事的过程中参与其中,学到新知,使概念的教学生动起来;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验证一下自己刚才的猜测,使学生学习的理论有实际的经验为基础,也使学生在验证活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体验;然后我引用书本中的抛硬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问题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我们身边的问题,找找生活中有哪些用“可能性”来表述的现象,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受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教学思想,我认为在课堂教育环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孩子初步感受知识,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讲“可能性”时我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引入新课,形式新颖,别具匠心,让学生的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并表现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由于这样步步引导,环环推进,产生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为下面的学习铺垫道路。
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知识
小学生脑中的具体形象,决定于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所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结合相关情境,让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发现和总结。特别是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内涵。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教育活动从来都是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首先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其次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必须重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式,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达到相互交流启发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参与意识越强,合作意识越浓,越能发挥他们的潜能,越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可能性”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讲解的含义。这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将学生带入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会、理解“可能性”,然后再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向。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可能性的知识,同时也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入新课,学生的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运用所学合理猜测,初步感受新知,引出数学概念。
2、小组合作,动手验证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况,验证刚才猜测的结果。对新知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合理练习,巩固新知
运用抛硬币这一小游戏,让学生先运用所学的知识猜测结果会怎么样,说说为什么这样推断,课后再进一步验证结果。
4、课堂总结,形成系统
让学生回忆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整理,形成了一定的知识链。
5、联系生活,拓展课堂
引导学生找找我们的身边有什么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使数学学习不局限于课本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