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松坊溪的冬天〉〉是“二期课改”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的一篇教材。文本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文并茂的散文诗。作者满怀感情,描绘了自己曾经住过好些日子的一个高山地带的小小山村——松坊溪冬天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山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一首松坊溪的赞歌。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借用的三(1)班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籍,善于自主积累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个长处,引导学生将已内化的知识和本课新积累的词语灵活运用在课堂的说话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另外,该班经过二年多的小班化教学,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故而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课文。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设定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绒”等4个生字和“柳絮”等6个词语,尤其是“坊”读音,“覆”和“绒”的字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全文;
3、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课文应用比喻、排比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
4、积累文中描写雪的语句,仿照课文的方法,学说一段“雪景”:
(1)学有余力的学生运用课内外积累的语句仿照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生动地描绘雪景;
(2)学有困难的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语句,选择一个片段描绘雪景;
5、教学重点,难点:
仿照课文的方法,学说一段“雪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应用媒体、自读、听写、合作、提示等方法,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记词;
2、借助音乐陪衬,通过自读、引读、赛读等方法,领会文本的诗情画意,培养颂读的感情;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品词品句,体会课文运用比喻、排比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方法,领略松坊溪满天飞舞的白雪花和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
4、设计单项尝试,提供雪景场面,运用积累和内化的语言展开想象,说一段雪中的景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松坊溪冬天雪景之美,培养学生品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之趣;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热爱自然之情;
四、教法学法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由观点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结构、全新的教育方法和全新的教育设计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建构主义”的这一理论,我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以下“建构”平台:由感受→感知→感悟;由感悟→尝试→模仿;由模仿→拓展→生成。而这样的三个建构平台,又是以“读”这条主线来贯穿的:即:通读梳理,萌发学趣感受美;诵读品味,诱发情趣感知美;引读铺垫,激发理趣感悟美。学生的学习由学趣→情趣→理趣,逐步上升。有兴趣,就会参与;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最终使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不仅整堂课保持着旺盛的学习之趣、探究之情,而且引发理性的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应用什么方法把松坊溪冬天雪景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应当说,这就是学法的归纳和提炼,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一)通读梳理,萌发学趣感受美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生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比如,以音乐为背景,以媒体为“中介”,展开与学生的谈话,创设一个愉快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来引入课题,步入松坊溪。让学生通读课文,找一找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讲一讲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这样做可谓是一举数得,既帮助学生读正了字音,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初步感受到松坊溪雪景的美,萌发了学趣。
那么松坊溪雪景的美,又是如何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的深入学习。
(二)诵读品味,诱发情趣感知美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真正做到像叶澜教授所说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据此,我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文片段读一读,并讲一讲你喜欢的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情趣的诱发。让学生在媒体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品读、相互交流,发现、体味文本是应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松坊溪满天飞舞的白雪花和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从而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达到有滋有味的情感诵读。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一种感情的升华,而且是学会品味,体验学法的一种培育。
对于朗读,特级教师张庆老师有个巧妙的比喻,他说学语文好象是“布云彩”,“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修订大纲明确要求:“要重视语言积累”。朗读是积累的前提,熟读才能成诵。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朗读,形象与声音最终以词的形式定格于大脑皮层中。因此在教学描写雪花,溪石,石桥的时候,先以品词品句着手让学生感悟言语的凝炼,诗的情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自己也来说说下雪时的
(三)引读铺垫,激发理趣感悟美
建构主义指出:教育组织者应当成为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相应的教育预设、教育过程、乃至教育反思中,都必须强化“主导-主体”的对话、合作、沟通,强化生命的动态互动,以使教育活动符合青少年的实际,激起受教育者的内需。
这就是说,教师的适时引导、适当点拨,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重点的落实”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在整堂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教学难点的突破,重点的落实”做铺垫、筑台阶。“预设”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分段思考,有助与逐步达标,因此往往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解决“难点”——仿照课文的方法,学说一段“雪景”之前,我就采用了引读、想象、单项说话等方法,创设多种思维平台、语言实践平台,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铺路架桥”,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理性”地观察、思考,着眼于认知过程内在逻辑的呈现,使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手法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说话。
四 练习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大胆创新,拓展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应用。在教学完“下雪了”片断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见到下雪时的景色或雪花是怎样的?“雪止了”这是一个静中带动的雪世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见到的一道道风景,欣赏雪止后的银装素裹。
五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溶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描绘出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使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为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顺序,我设计了以文本脉络为主线的板书,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
附板书:
下雪了 雪花 白雪纷飞
溪石 多姿多态
石桥 洁白如玉
雪止了 近处
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