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的传说》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一、说教材和教法,确立教学目标:

《日月潭的传说》说课稿

  《日月潭的传说》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关于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文章的故事性很强,同时又写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怎样让这节课体现出语文的“语”和“文”的两个特点?我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基于这个出发点,于是我把自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品读课文,通过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主人公:见义勇为、奋不顾身、除邪惩恶、造福人民的高尚品质。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化对人物品质的认识。

  3、能够把自己对人物的认识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4、能够复述课文。我把它概括为四句话:让学生充分的品味语言文字、朗读语言文字、想象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

  二、说教学过程:

  1、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于是我在课文导入后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降伏恶龙,拯救日月的?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说“请默读第3、4、5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以此为“领”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资源。在整体默读、圈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

  2、紧扣空白,交流品味。

  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我发现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例如:第四自然段“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课文也没有具体写出来。

  所以说课文的每个段落是不是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我认为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下面我选择其中的两处来谈一谈我设计的一些想法。

  交流第一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从“挺身而出”看出他们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

  学生能够找到这一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但就此句讲此句,对人物形象的突显显然分量是不够的,而是要把这个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会。“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进而读好两个问句“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进斧头和金剪刀呢?”联系上文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展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通过整体把握,上贯下联,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救民于危难之中的高大形象,加深对中心的体会。

  交流第二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从这看出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顽强。十二个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写得太简略了,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交流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创设三种情境,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面对重重磨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活化文本的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产生深度体验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创设了一个写作的情境,学生有感而发,自然就能写出来。

  3、整理板书,指导复述 。

  从中年段开始,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都要求复述,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复述时,一定要做足铺垫。所以我在教学的板书上作了文章,我的板书是课前做好,粘贴上去的,板书如下: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翻山越岭

  披荆斩棘

  降伏恶龙

  拯救日月

  化作青山

  这样的板书其实是在课堂上,根据故事发展顺序,情节发展的每个小高潮而写下来的,同时也可以知道学生有条理的复述,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