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任务分为2个课时,我就第一课时的教学做以介绍,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凶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生活。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
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和反面人物的表现及作者的表现,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体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回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从一首脍炙人口的杜牧的诗《清明》开始新课,从学生胸前鲜艳的红领巾以及窗外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的共同点红色的象征意义,回到课文,出示课题,重点理解词语:回忆,回忆的是谁?结合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课文回忆了谁以及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按“预习---表演---讨论”的过程理解课文。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基本符合学生认识理解规律。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通过讲解,学生表演,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的表现,宪兵警察法官等人的表现,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 李大钊的作为父亲以及作为革命者的形象,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李大钊革命者形象时,通过学生自学和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理解革命家的气节和胸怀,升华人物人格魅力。
在学生表演的同时提出:你是如何理解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形象?同时,李大钊的另外一个身份是革命者,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总结出来。
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弄清这种写法的特点,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三、熟读课文,扮演角色,升华情感。
在学生预习理解课文基础上,通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与作者拉近心灵的距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爱与憎,体会对父亲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通过表演活动,把学生带入情境,深层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参与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