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