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探究文中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感受她的内心世界,学习课文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南斯拉夫母亲。
【教学重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用具】
图片。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拂晓(fú)
瓦砾(lì)
地窖(jiào)
鞠躬(jū gōng)
颤巍巍(chàn)
烧灼(zhuó)
偷袭(xí)
间歇(xiē)
耸立(sǒng)
匍匐(pú fú)
腋窝(yè)
精疲力竭(jié)
二、导入
1、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2、解题: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林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3、学生能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夫人玛丽·育乞西和苏联红军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四、揣摩文中语句,谈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1、做好了坟堆后,老夫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怀里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只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问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文中的蜡烛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系一、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