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学生答过之后,向学生展示几幅恐龙的图片,激起学生兴趣。)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学生答过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显示:

  阿西莫夫,他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 。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

  三、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多多媒体显示默读的方法:

  不动唇 不指读 不回读

  1、学生读完后,进行字词教学。多媒体显示本课应积累的字词:

  遗骸

  蟾蜍 chán chú

  褶皱 zhě zhòu

  劫难 jié

  追溯 sù

  两栖 qī

  鸟臀目 tún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原意是逆流而上。现常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为活跃课堂气氛,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小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显示抢答活动的规则:

  活动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轻声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2、讨论成熟后,请推举一个代表举手回答。

  3、最先举手者,请起立回答。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5、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存在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并简述。

  6、什么是斯石英?它在自然界中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7、根据斯石英的特点和成因,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1、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能解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泛大陆的形成和分裂,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示意图)

  4、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5、目前存在的两种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认为:可能是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恐龙灭绝。火山说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同时爆发,造成恐龙灭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学说,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示意图)

  6、被压扁的沙子称作斯石英。沙子在强烈被挤压的地方会形成斯石英。

  7、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

  四、深入理解,比较异同

  1、相同之处:文体相同 内容相关

  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2、不同之处:

  ⑴ 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

  ⑵ 运用的材料不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上的发现,而板块构造理论属于地质学上的问题,生物学上的发现证明了地质学上一个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属于物理上的发现,而探讨恐龙灭绝属于生物学上的问题,物理上的发现揭开了生物学上的一个谜。这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让学生仔细揣摩这句话,这对学习中学各科知识有什么启发?

  明确:阿西莫夫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知识非常丰富,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偏科,各科知识都要认真学习。

  五、揣摩语言 体会作者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和在一起,你就会看到他们拼和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提问: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答后明确:

  1、如果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那些动物。举大家都熟悉的青蛙和蟾蜍便于读者明白。

  2、这一句所提到的现象对前面提到的南美洲与非洲曾是一个整体后逐渐分开是一个有力的说明。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这样易被读者理解。

  5、这一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为例说明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的问题,但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在这里作者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小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把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把严密的科学论证变成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通俗易懂、 逻辑性强、 幽默风趣的特点。

  六、情感教育

  我们学习本文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还要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阿西莫夫为何能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想到板块构造理论呢?一方面由于他知识渊博,另一方面由于他思维方法独特。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思维方法:联想 想象 分析 推理

  这是思维创新的主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很多科学家正是靠着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有所建树。

  让学生举一些科学家靠这一思维方法有所发现的事例。学生如一时想不起,教师可举下面的事例。多媒体显示:

  谢皮罗教授的事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它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小结: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留心,善于联想和想象,我们也许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也许会成为小发明家,说不清将来还会获得诺贝尔奖呢。

  七 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生物)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物理)被压扁的沙子

  ↓ 联想 想象 ↓

  分析 推理

  (地质学)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正确 (生物) 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附:有关恐龙的图片

【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2.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3.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

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方案

5.《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7.《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优秀教学设计

8.关于《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