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设计的论文
一、以教材为依托,再挖掘,再整合
如今的教材不再是课程的权威,只是一种文本,一个范例,一种凭借,需要教师去挖掘,去延伸。品德课更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着教材转,课堂上灌输几条干巴巴的理论的教学,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倡“用教材教”,它反映了全新的教学观。(一)加强学科融合,充分挖掘教材如教学“我爱秋天”一课时,按照“发现秋天→感觉秋天→欣赏秋天→赞美秋天”四步曲唱出了秋天的赞歌:通过给马虎找错误,让学生发现秋天的特征;通过录相欣赏校园内美丽的秋天,来感受缓缓走近的秋天;随后跟着录相,走进秋天的田野,欣赏秋天的瓜果飘香,丰收喜悦;最后再以颂秋天的诗,做秋天的游戏,读秋天的信,唱秋天的歌,一步步深入教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特别是现行品德教科书,以其问题化、语境化、资源化的内容存在方式,建构出师生能“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有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的有道德的适当生活。(二)密切家校联系,丰富拓展教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学习“农产品的家园”一课应该不是什么陌生的事,因为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教师可从自己乡镇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重组。课前,让学生回家调查了解自己家一年四季都种植了哪些家作物?需要怎么照料?什么时候收获?课中,让学生汇报交流调查的情况,再归类总结,从而得出我们家乡农产品的种类、特点。课后,又让学生在父母指导下试种一种豆类,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并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这样,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探究、讨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演等形式表达出来,课后亲自实践,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
二、以生活为舞台,再引领,再关注
鲁洁教授认为: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一)引领学生关注和尊重日常生活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去收集小时候用过的衣物等,问问爸爸妈妈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傻事。课始,在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声中,学生拿出收集来的儿时穿过的衣、裤、鞋、袜,试着穿一穿,再说说感觉怎么样?学生们纷纷拿起衣服往头上套,可是怎么也伸不进去,裤子只拉到膝盖处,鞋袜就根本不用说了,只能钻进两三个脚趾头,学生们纷纷嚷着:“太小了,根本穿不了!”从收集到试穿这一过程,学生们显而易见地认识到:自己长大了!接着,又让学生来说说,在自己成长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家人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的感人故事。一段段回忆,一个个故事,拨动了孩子幼小但真挚的心弦。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充盈着孩子视觉和听觉,构成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把学生日常的、知觉的生活纳入课堂学习中,并作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内容,引发价值冲突,引导道德思考,进行道德判断,逐步形成学生个体道德价值,从而萌发感恩之情。(二)引领学生践履和向往美好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旨在告诉学生不同职业的人们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我们要尊重并珍惜劳动成果。课堂中,让学生说说心中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各种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尊重的。还让学生当当小记者,去采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再谈谈采访后的感受,并在现场模拟其中一些劳动场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既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苦,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向往。由此可见,把生活中学生当前所面临的价值冲突,作为教学的资源组织来开展教学活动,才是最宝贵的道德教育时机,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定。
三、以体验为渠道,再创设,再感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中用了“体验、认识、感情”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品德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迫切性。(一)精心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体验性活动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进行了体验式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情境体验:搬掉教室里的课桌,学生分成四组,两两相对而坐,中间用白纸条隔出斑马线,又用课件播放汽车行驶的`画面,创设了一个逼真的“马路”情境。(2)角色扮演:请来交警叔叔,教学生指挥做手势,指挥大家过马路。(3)自主活动:收集交通标志,认识交通标志,学做小交警,唱拍手歌等,让孩子们在积极的体验中获得知识,落实行为。(二)努力提高体验活动的实效性在教学“今天我进步了吗”一课时,设计为三个活动版块:活动一、今天的收获。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进行反思,并做好记录,内容有: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进步了吗?需要改正的地方有哪些?既让学生收获喜悦,也品尝“痛苦”。活动二、门诊病历卡。设立了病历般的“档案记录”,让学生自己记下一些错误行为,帮助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一般一张病历记录一个缺点,并由老师妥善保管好病历卡,直到“病症”消失,再取回病历卡。活动三、纸条传真情。班级的后墙上设有一个老师信箱,学生如果有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烦恼,都可以写在纸条上,赛进信箱,寻求老师的帮助。三个活动内容相对独立,却又连成一个体系,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切实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肖川语)。品德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和科学育人观,真正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启迪学生道德思维,将学生道德品行引入健康发展轨道,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保障课堂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也许,就诗歌的语言规范而言,学生们的习作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诗歌。”[1]然而,当我们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尝试用所学的语言来表达心声的那份投入和愉悦,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他们在书写他们青涩岁月的情感诗篇。看到这些,作为教师,我很欣慰。
【小学品德教学设计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