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想】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派作家余华的小说。有别于学生过去接触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余华风格。叙述成了小说的本体存在,真实与幻觉相融,语言具有强烈的我的色彩,主题上显示出冷峻而不绝望的理性认知。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本课将紧扣理解、领会小说的个性特征这一主题,从小说的情节切入,感受、品味、鉴赏小说语言,初步感知先锋实验派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鉴赏具有强烈的我的色彩的小说语言。

  2、理解、领会亦真亦幻,富有象征意味的小说情节。

  【教学重点】

  感知、鉴赏小说的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

  1、真实与幻觉相融,注入我的独特思维和主观感受的小说语言。

  2、看似不合理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情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亮题。

  2、析题:

  作者介绍:

  幻灯片: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派小说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其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了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涉及了哪些人物?

  2、梳理情节:

  幻灯片:

  问路、盼车、拦车───搭车─────抢车──────驻车

  (故事的中国) (故事的延续)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有个好心情 仿佛有一个 祸从天降、抗暴 成为无可寄身的

  美好的旅行 无力、孤愤无援 旅客,发现旅店

  三、研习新课,讨论探究

  《十八岁出门远行》独特的个性特征:

  1、情节探究:

  幻灯片:

  提问:

  1、小说中有哪些看似不合理的情节?

  2、小说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和象征的双重意味,找出这些情节并谈谈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师生研讨后明确。

  幻灯片:

  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莫言

  2、语言揣摩:

  ⑴ 本篇小说融入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呈现出新奇、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书上找出来。

  ⑵ 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和独特感受:

  幻灯片:

  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2、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3、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4、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5、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6、我觉得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3、寓意深刻的意象:出门、旅店、公路、行人、红背包。

  四、课堂小结

  十八岁是一个多梦的日子,青春涌动,渴望探寻,外面的世界精彩也无奈。余华的这篇先锋实验派小说以其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我们以成长的启示,让我们经历风雨,羽化成蝶。

  最后,老师把这篇意味深长的小说,连同风格完全不同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送给你们,作为你们成长的礼物。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话,想像你第一次出远门的情景。

  温馨提示:

  1、展开想像和联想。

  2、注意对比出门前对世界的幻想和出门后见到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