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确定
我们确定了以教科版科学四上教材《天气》单元为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学生实际观测、记录分析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能力为主题的教研课题。
本次四位一体教研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课题制定阶段;课题实施阶段;课题延伸及成果展示阶段。《我们观察到的天气》一课,是我们对第二阶段中开展关于云量、风和气温方面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汇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具备了初步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证据,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而《天气》单元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关于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对一段时间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一段时间内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过程与方法:对一段时间内收集到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一段时间内观察到的天气信息(气温、风向和风速、云)以各种形式进行汇报。
2、难点: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主要活动方法分析
本课题探究以对观测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加工整理为主要研究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和分析交流。重点解决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问题。采用的具体活动方法有:
1、数据记录法:
学生每天记录电视或报纸中天气预报内容,利用所学的天气符号画在自己的《天气日历》中;在每天跟踪记录天气的过程中,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天气是在不断地变化着,激发研究天气的兴趣。
通过参与观察的途径,采取小组合作用学生们的感官和自制的观测工具对天气现象进行持续观测,获得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同时进行较全面的记录,用以作为感知和分析秋季天气变化特点的依据。
2、资料查询法:
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与学生自己观测到的天气现象进行对照,加深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理解。比如:只依靠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在对云的认识上,学生很难区分拍摄到的云属于那个种类,这时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不同种类云的相关图片,与自己拍摄到的关于云的图片相对照学生不但能区分不同种类的云,还对不同种类云预示不同天气有了更深的理解。
3、持续观察记录法:
对一株植物、一种动物以及周围的人群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利用文字、图片加以记录,感受秋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4、数据统计分析法:
利用柱状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对这段时间里观测、记录到的有关云量、气温、风力和风向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学生生活地区天气的概括性认识。
六、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此次教研活动要求学生对较长一段时间的天气进行观测、记录,由于学生对于观测方法、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难免在实践观测中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对每一天布置的内容第二天都及时的检查,发现问题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最佳方案。而后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在过去一段教研中对一下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各个小组同一时间的温差较大。
分析原因
1、测量的位置不同,有的在向阳、无风的地方气温就高。
2、温度计质量差、不准确导致较大误差。
3、读数时生没有水平视线看读数,读数据方法错误。
4、发现有的小组没有实地观测,只是凭感觉确定温度数值。
应对策略
1、在背阴的地方气温就低。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必须在背阴、通风的地方测量。
2、教师对每一组的温度计进行检查,更换误差大的温度计。
3、教师又重新演示读温度计的方法。
4、教师及时进行纠正,教育学生必须用科学的数据说话。
5、教师再次重申测量的时间分别为7:00-8:00、12:00-1:00、2:30—3:00、4:00-5:00。
(二)不能准确的确定风向、风速。
分析原因
1、观测地点选择在了建筑物中间或高大植物附近。
2、风向标、风速旗制作不规范。
3、观测时风向不定。
应对策略
1、带领学生选择空旷地带测量风向、风速。
2、指导学生选择符合教材要求的材料制作风向标、风速旗。
3、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并指导学生测2分钟之内保持时间最长的风向就是本次要测的风向 。
(三)数据加工整理和分析不够“准确”和“到位”。
分析原因
1、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流失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和成果。
2、个别学生不能持久、认真地进行观测、记录,应付了事。
3、学生观测、记录、数据整理、分析能力不强。
应对策略
1、提供给学生有结构材料。
2、课堂上教会学生观测、记录方法;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和学生一起观测,对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
3、对学生制作的图表及时检查、评析,指导学生对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
在整个前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天气进行了一定时期的实地观察、记录并利用所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这些活动使他们懂得了用科学的数据可以证明天气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