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学困生是肯定存在的,无论在怎样的学习群体中,每一个孩子的认知能力不一样,有的比较领先,有的相对落后,我们喜欢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这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高标准和要求。在班级中,优秀生学习优异,能够为班级增添光彩,给老师带来光环,因此老师们视之若掌上明珠,精心呵护培养,多给他们开小灶,课堂上和老师配合默契,频频举手,踊跃发言,往往能说到老师心里。而学困生往往是“麻烦制造者”,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给班级、老师脸上摸黑,带来不良影响。在课堂上,由于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他们相对封闭、不愿张扬的性格,使他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沉默的羔羊。偶尔心血来潮,很不自信地参与讨论,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回答得不到老师的耐心对待和热情帮助,他们的情感变得失落、压抑、麻木、冷漠,没有上进心,没有荣誉感,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热情、兴趣。
“尤其要关爱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是于永正老师的一贯主张。“莫给学生变差的机会”,这是周教授在本书中的呼吁。寥寥数语,看似简单,可当老师的都能掂量出语言背后所承载的分量。那些学困生并非学习不努力、无特长、无潜力或能力差,他们如同一块亟待老师去精雕细琢的玉石,也有强烈的上进心、丰富的想象力,广泛的兴趣和各种有待伯乐发现挖掘的潜能,他们只是缺少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和机会,缺少老师的期待和激励。学习上的困难和思想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解决,他们才一步步进入学困生的阵营,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如何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我想,周教授在本书中已经作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善待学生的“无知”、用宽容为教育开路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以赏识的态度激励学困生,是帮助其树立信心的阶梯。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善待学生的错误,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想一想,要用恰当的教学技巧、方法,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耐心地开导,平等地沟通,让学生树立自信。让我们的学生因为赏识而努力,因为努力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