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生动而有趣的课文,作者分别以参观者的角度和树袋熊的口吻介绍了树袋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童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
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课文特色,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激趣导入。
出示树袋熊的玩具,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树袋熊的情况。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树袋熊的印象,激发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因为有了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所以,多数同学能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从中知道了不少的课外知识。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朗读课文的方式,一能较好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之后,着重解决了两个多音字“栖”、“杈”,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两个字的不同读音,及其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本文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树袋熊的?为后文的学习理清脉络。
三、学习7—11小节。
通过“划、想、演、讲”这四步走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划”就是划出描写树袋熊的句子。“想”就是想想这些句子写的是树袋熊的什么特点。“演”就是结合树袋熊的动作进行模仿,期间理解了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树袋熊还有哪些动作。“讲”是最高层次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树袋熊。在这个环节中既有读的练习,又有动手圈划,再有想象思维,以及肢体动作的演示,和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考察,为的是想变单纯的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一种感官,跨越文本的障碍,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四、总结谈话,布置读写结合内容。
要求学生试着模仿7-11小节的写法,以树袋熊的口吻,介绍1-4小节的内容。将文章的学习与写作相结合,将文章的写作特色现炒现卖,使学生真正的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我想这一定是作者掩藏在文本背后真正的思想境界吧,也是我们透过这片美文所要感悟的。 然而,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却并不那么如意。忽略学生因为紧张而有些冷场不说,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最明显的就是课堂的节奏没有很好的把握好,树袋熊的介绍和接龙朗读花费了原本就非常宝贵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略显仓促,只能作为课外练习处理,原本还有一个课外拓展作业——按要求完成一张动物专题的小报未能布置。
第二,在复述这个环节,当我提出要求“用自己的话来介绍7-11节这部分的内容”时,学生无动于衷,看他们没有反应,我又补充说:“可以结合黑板上的板书,用自己的话,介绍树袋熊的这些特点。”这时候,学生才稍微有些动静。反馈时,学生的发言不是非常踊跃,也不够出采。课后,我也一直在思忖着,这个本节课,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什么会出现我意料之外的结果,是不是,我的提问不够明确,导致学生摸不着方向?是不是课文内容太长,给学生的时间又太短?是不是,我在布置要求时,还应该设置一个朗读课文作为铺垫?……也许,原因还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关键的,我找到了,那就是,我始终是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在备课,在上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记得冯老师在一次听课后对我说:不要只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得到了什么这都是教师在课前,课中所要仔细思量的呀!难怪,大家总是说:备教材,备老师,还要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