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天堂》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篇一、《捐赠天堂》课堂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节课课题是《捐赠天堂》,看到课题,我就想:“天堂”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那本课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呢?读完课文,知道了,原来孩子们捐赠给灾区小朋友的是毛毛熊、发带、丈夫收到的是两张剪纸,而这些却给灾区的小朋友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而童心的天堂里充满的是童趣,当一个孩子的天堂快要坍塌时,其他孩子充满爱的童心足以为他捐赠一个更纯美的天堂,而这个天堂是世俗的大人们无法涉足的。

  针对本课内容,我先设计出了备学内容,开始只提出了两个内容问题,但是,经过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又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最终设计了四个内容问题:

  1、《捐赠天堂》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们平时所说的“天堂”指什么?孩子们捐赠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捐赠了天堂呢?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为了使学生表述全面,有设计了第四个问题。

  4、课文的什么地方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上课伊始,先检查备学,包括生字词的认识、组词、理解等,课后,我觉得没必要,在这节课上检查备学,因为有了这一环节,而没有课前的激情导入,使得课堂缺乏情感上的提升。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很到位,尤其是“竟、贴、求”三个关键词都能找到,并能说出自己的所想所感。如果去掉课前的检查备学环节,加之以图片与语言相结合的环节渲染出那种氛围,我想这节课会更好。

  篇二、《捐赠天堂》课堂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捐赠天堂》一课,这是一篇揭示童心可贵的文章。作者用包含深情的向我们讲述了丈夫小时候得到的一次捐赠。丈夫在唐山地震中是个幸存孤儿,当时做为孩子的他不仅失去了亲人,家园,更失去了童心中的至爱和乐趣。“打开书第一页,里面竟有两张剪纸。此时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安慰。

  唐山地震可以说有三十多年了,对于一直在密罐中生活的五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个年代吗?起初很担心,结合08年的汶川大地震重演了历史的悲剧。以及刚刚发生的玉树大地震,似乎是唐山大地震的翻版,孩子们可以看到玉树铺天盖地的电视画面中爱到了内心的震撼。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整堂课让学生学到了真实的语文。悟出真实的情感。

  在教学中是按照以下进行展开教学:

  1、努力创设情境,走入文本。结合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电视中的真实画面让学生与当事人产生一种情感共鸣。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至极”的含义。

  2、训练学生的朗读与情感的结合。那学生理解丈夫说的那段富有哲理感人的话,体会“天堂”的一词,把手贴在胸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指导学生朗读入境,进行情感训练朗读。

  3、拓展延伸,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可以根据玉树大地震的电视真实画面。写一写。

  一堂课下来,我的心比较紧张,时间比较仓促,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收获,因为课堂上联系了汶川大地震画面历史背景以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玉树大地震紧密相联。使这节教学有一笔宝贵的经验,真真实实的学了语文,真真正正的学做人。

  篇三、《捐赠天堂》课堂教学反思

  说实话,本次上课一开始说课就开始紧张了。一上课,鬼使神差的找的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人家跟本就没举手!一站起来就结巴了??(都怪我,肯定是我的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们了!)大约到了五分钟以后,我的心才渐渐恢复宁静,讲课也开始进入状态??(这可怎么才好啊)还是由于紧张,有些关键环节(特别是朗读)都丢了,连最后的板书的心都没有画完!

  客观地分析本节课,在本课教学中,先让学生在课前采访关于唐山地震的情况为学生感情基调的定位做得比较成功。课上通过教师引导提问,以及学生的合作学习梳理出课文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童心的可贵,进一步理解“捐赠天堂”的含义。并在课的最后展开拓展,通过续写故事让学生真正为灾区孩子们做点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陶冶他们的情操。

  讲完这节课后,我反思了一下,总的来说,文章的重点段落还是落实了。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中的前两个大的环节都落实了,无论是对重点语句的把握、理解以及朗读基本上都做了,但是朗读非常不到位,这也反映出我常态教学时对学生的朗读环节抓得不够到位,今后一定要有意识的抓好读的训练。

  对于课的效果的反思主要是以下几点:

  (1)在讲解3到9段的时候,我的引导语有些碎,有些多,浪费了一些时间,以至于品读课文只做到了“品”没有做到“读”充分进行就下课了(其实是时间没有掌握好)。

  (2)学生在课上交流的对于唐山大地震的采访结果比较成功,有的孩子哽咽着把话说完,达到了感情铺垫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深刻感受文中丈夫情感的体验。在这部分播放电影《唐山大地震》预告片的录像也是不错的教学环节,很好的创设了情感氛围。

  (3)在讲到第4-6自然段的时候,这里应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我在教学时忽略了这一点。

  (4)在讲课的时候,为了理解重点段落,我用到的大问题是: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大问题太泛泛,虽然在后面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还是侧重于对这个过程的理解,但是学生在最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显得稍微感到有些突兀。所以我也觉得这里的问题应该再斟酌一下会更好。

  从细节的角度讲,经过领导和同事的评课,结合大家的建议,我也觉得教学设计中的几个地方还是需要再修改,比如:

  第一、少讲解,多读书。相信学生的潜质,让孩子在读中去品。第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丈夫收到剪纸的场面,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如果老师能及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会让学生觉得条理更加清晰。并且在讲文中唐山大地震这一特殊背景时,把开始播放的唐山大地震图片放到这个环节播放,会更有效,这样学生的感觉一定会更直观,感受也会更深刻。第三、抓核心问题,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我的问题提的还是不够有效,有些琐碎,不能真正达到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