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去》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太平路小学 李淼 《我必须去》是小学语文二年级的课文,主要讲李丹为了说话算话放弃了自己期盼已久的马戏表演,而去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课文十分贴近孩子的生活,但是在文章中有两个词语“急促”、“犹豫”是学生很少接触需要重点讲解的地方。开始,我设计的教案如下:爸爸急促地对李丹说……师:什么叫急促的说呢?生:就是很着急地说。师:那你能不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爸爸的话?以次引导学生理解“急促”并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李丹想到那钻火圈的老虎,想到算算术的小狗……马戏一定很精彩,但是,自己又和同学约好去敬老院,所以很“犹豫”了。师:李丹犹豫了,那你知道什么是犹豫么?生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后。师:那么李丹为什么犹豫了? 这样的课堂教案虽然能够达到我的教学目的,但是,却经不起新课程的衡量。在教师严格的组织安排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显得“讲多学少”,好像教师设计了许多圈套,让学生一个个往里钻,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抑制,学生的学习也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不开手脚,时时被教师的教案、教师的严密组织牵绊着,教学效果显然不会有效。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时刻告诉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促使学生感悟,形成真正的学习。于是,在有经验教师的指点下,我的教学作了改动。不是设置框框让学生在其中学习,而是创设一定的环境,使阅读教学在此意境中,由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急促”这个词语的教学中:师:快听,爸爸来电话了,说了些什么?生朗读。师:那么爸爸怎么说的?学生此时根据课文的情景能加快语气,教师再趁机范读,学生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不用一一解释。

  学生就在自己的体会和朗读中理解了“急促”。在“犹豫”的教学中,我放弃了琐碎问题的提问,由一个问题涵盖。“如果你是李丹,你会想些什么?”在教学中,学生说出了李丹又想去看马戏又想去敬老院表演节目的矛盾。反复地体会着李丹的心情。同时不是从字面而是从内心的一种感悟中理解了“犹豫”那么我又顺水推舟说:“看,此时的李丹那不定主意了,她现在很——”生:“犹豫!” 整个教学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在自主的感悟中学习往往理解的更为深刻。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感悟总是在人的认识的前沿发生。感悟会自己生产知识,进行创新式的教育,所以要促使学生感悟,形成真正的学习。同形成框架的教学相比,“先做后学,且缓说破”的教学方法,更为含蓄,更有渗透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讲,尤为重要,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全体性和知识的全面性,引导学生去讨论、去理解、去感悟,让学生在自身的体会中学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动起来。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给学生创造环境感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语文教学只有紧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将学生带进文学的神圣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