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者能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材,但不拘泥教材。在不改变教材本质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过程、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挖掘课本中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能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9加几》这节课创设运动会实际情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喜闻乐见的运动会模拟情境让人一看画面,便情不自禁融入故事的情景中,主动去找物、去比较。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9加几”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展示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这种魅力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彩,使孩子们在学习时感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情,知情融合、关系融恰、气氛活跃、兴趣高涨,极大地引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须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一因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让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自主探索,自己得出9加几多种计算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唯一“凑十法”的单一教学思路。学生充分观察、理解、交流、讨论,在情境中体验,在实践中体验,思维非常活跃,不同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思维过程,这也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只有这种真实的感受才能使不同的人体验到不同的学习快乐;只有这种真实的感受才能使不同人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种真实的感受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对于学生讨论的多种计算方法,我不评价算法的优劣,指出在今后学习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保护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算法多样化和交流、反思,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
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少了许多条条框框,多了一些自由与宽容,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与勇气。每个同学都在利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着问题。然后再在小组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帮助、集体研究、共同提高。然后,学生在班级中各抒己见,汇报交流自己喜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避免了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在这些环节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交流者。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发展,从小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