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我在组内上了一节汇报课,内容是对所学的第一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复习,我采用的授课方式是:以题带知识点的形式。即利用刚做过的“单元过关题”中所出现的问题,把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再明确,把所涉及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和巩固形式。之所以对这节复习课进行这样的设计,是本着既能复习知识点和方法,又不致于使学生感到复习课就是若干枯燥知识点的大罗列。本以为这章的知识是刚学过的,所用的例题也是前一天才做过的熟题,所以这节课应该是老师上起来得心应手,学生上起来如鱼得水,整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其实在结束这节课后反思整个过程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得效果。现将不恰当之处总结如下:
1、“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这一处习题的处理中,由于选择的分析角度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有出入,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和时间浪费现象。本来认为从共用电子对的偏向角度分析CN-中C和N元素的化合价,学生应该接受,可是没料到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认识,初中也没讲到这个深度。现在想来如果从N元素在产物中变成了NH3,N元素已表现最低价,所以不可能价态升高,所以推出只能是C的化合价升高了,那么这到题就迎刃而解了,相信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的多。
2、每个学生的情况认识不够,不知道哪个学生哪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好,所以提问时失去了对个别学生的针对性,许多问题基本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这样难免就会出现跟不上的那一小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
3、课容量大。总以为这些知识是熟知的,可没意识到学生仅限于“知道”,而不能快速的将知识“再现”并用流利的语言叙述出来,所以结论基本都由老师叙述出来,这就出现了老师包办代替的现象。而且由于内容多,学生没有自我整理和回味的时间,学生好像在被老师赶着走,去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好像不太高。
总之,这节课中的败笔还很多,但经过本组其他人的精辟的点评和自己的认真反思,感觉收获很大。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经常用诱思探究理论衡量自己用这节课的败笔鞭策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尽快的提高,自己也尽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