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同时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本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发现教学法为主,充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操作、思考、交流,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征,注重了对情景的设置。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节清楚,层层递进

  本节课教师目标明确,设计了4个层次的观察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认识直尺认识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几厘米几个环节的教学,已经为学生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作好了铺垫,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与作用。

  2、巧设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有人说: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并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当学生自主探索出了测量方法,并能测量出身边物体的长度之后,他们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课堂平实高效

  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平与实的课堂,该讲授的地方教师精心而准确地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则放手让学生探究,课件辅助教学用得恰到好处,做到了真正的切实高效。

  4、给学生继续学习的渴望

  一堂课的结束,恰好是另一个知识学习的开端。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本课的结束设计,即呼应了前面引入阶段的测量课桌长度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用直尺去测量更长的物体或距离的局限性,学生产生了学习更多知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