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小帮手》是分类比较的第一课时中的内容,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的物品,理解对同一类的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类,分的结果是不同的。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我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后,借助小明和妈妈整理衣服的生活情景,首先和学生交流,“有谁帮妈妈整理过洗干净的衣服?”学生举手争先发言,说自己是怎么帮妈妈整理衣服的。有的说按照爸爸、妈妈、自己的;有的说按照上衣、裤子、裙子;有的说按照衣服的颜色;有的说把夏天穿的和冬天的棉衣分开整理……然后进行了总结,使学生知道同一类的物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接着我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拿出10支铅笔进行分类,提出要求:交流时要说明自己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结果学生有的按照铅笔的长短分类、有的按照颜色分、有的按照是否有橡皮头来分、有的按照是否有棱来分……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好地给铅笔进行了分类,然后在全班进行了总结,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学完了《分类》后,让学生回家把自己的书柜、衣柜、玩具箱等进行一下分类,通过对原有教材的进一步开发,使分类在课堂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去探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同时在小组里的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