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教学反思
温暖是什么意思呢?是谁带给别人温暖呢?怎样带给别人温暖呢?谁得到了温暖呢?什么时候可以给人温暖呢?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温暖》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节课我在设计复习铺垫,引入新知识时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总结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即新知识的切入点,找到切入点即找到问题,有利于掌握新知识。例如:本课我在出示例题之前,先让学生计算学过的一道除法题: 576÷3,然后再出示例题:576÷6,紧接着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提出被除数最高位不够除怎么办?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分组讨论,积极而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大胆的举起小手。学生这种分析、比较、独立思考的发现,虽然是早有的知识和规律,但是他们的发现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上,而且在学习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在探索中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自主探索学习方法。
本节在设计练习时,尽量做到:练习内容体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练习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在开始的复习铺垫这一环节时,设计了“创三关”游戏,不仅复习了所学内容,而且为新课学习进行了铺垫。本节新课讲完后,我设计了“森林医生”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这样不仅对本课所学计算方法得到巩固,同时使学生易错地方加以强调。在进行综合练习题时,设计了:“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等练习形式,体现练习形式多样化,层次化,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教学交流的机会。
本节课结束后,我第一个感觉是:时间有点紧张,因为课后巩固练习没有全部完成。由此我知道课的设计和处理课堂生成中还有一些问题,再和同行们讨论交流之后总结几点:
满意处:
1、紧扣“送温暖”这个课题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设计根据儿童各阶段心理特征和小学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也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主题,同时恰好的体现了新课表注重“知识技能、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参与探究实践,增强课堂互动。由于课堂中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因此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把书上的例题作适当的改编,为学生打开一扇“新”、“趣”、“乐”的“研讨——探究”之门。通过揭示和呈现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获取新知识时,总是基于原有的认知水平而发生、延伸和发展的,当原有知识不能直接解决新问题时,认知就发生了矛盾。这时要揭示和呈现矛盾,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矛盾的方法。例如先由已学会的知识(被除数最高位够除)引导到未知(被除数
最高位不够除),通过讨论探究获得新知。
不足处:
1、课的容量偏小,随课出现的一些习题没有及时处理,为后面的学习设置了人为“障碍”——因为为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必须要处理清上节课的内容,势必拖延教学时间。再次为我敲响了警钟: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在讲述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各种方法对算法讲解、练习的比较到位,但是对算理的讲解不够到位,需要加强。
3、数学课的缜密度还不够。例如出示课前练习的时候,要注明练习要求(在括号里填上最大的数:5×(*)﹤36),再如练习判断等题目的时候言辞要严密。数学是一门不能有半点马虎的学科,要求教师备学生、备教材、备变化的同时不能忘记严密谨慎。
今天跟孩子们一起学习温暖一课,感觉很开心很轻松。我把问题都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提出了下面的许多问题:
为什么题目叫温暖呢?温暖是什么意思呢?是谁带给别人温暖呢?怎样带给别人温暖呢?谁得到了温暖呢?什么时候可以给人温暖呢?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提出,我引导孩子学习第一段。这一段着重让孩子理解时间晚了,又累又困等情景,为下文着铺垫。
在学习二三自然段时,引导分析“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时,我故意说这些句子太长了,老师把这些词语去掉好不好?孩子异口同声说:不好。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孩子说出不好的理由,孩子终于上当不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然后让孩子用动作体会轻手轻脚和一针一线的意境,孩子学了懂了乐了。
在引导孩子体会“温暖”一词的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感受炉火的温度高引出孩子感受身体上的温暖,然后我说除了身体上的温暖,雷锋的关心让小韩什么地方感到温暖呢?是头上吗?是手上吗?还是?孩子一下子答出:心里感到温暖。于是我引导孩子说雷锋把小韩感动了,小韩被雷锋感动了。
不经意间,孩子理解了温暖的两重含义。
轻松愉悦的课堂,让孩子心情愉悦。
【《温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温暖的家教学反思
5.温暖班主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