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朱光潜先生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我采用比较简单的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分析探究——拓展运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又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直接进入到正题,了解了作者赋予的“咬文嚼字”的新的含义,直接击中文章的中心。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咬文嚼字并不那么艰深,自然就有了学习的信心。然后整体观照,去探求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观点段中的第一句“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为过渡,说明证明观点的方法就是实例,顺势进入对实例的分析。学生比较活跃,也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学生能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所启示。听课的老师们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本想在分析实例的'时候列举更多课外的例子,由于时间的限制,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另外,在分析第一个实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时间上的紧张,最后预设的讨论题没有完成,但我并不以此为遗憾,因为讨论可以放在下节课,而学生碰撞出的火花是不能错过的。

  学习是一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讨论等)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这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并且每节课的目标应尽量明确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其实,不仅是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应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对教学的追求是无限的,我们也得学习朱光潜先生的谨严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2.咬文嚼字的教学反思

3.咬文嚼字教学反思三篇

4.《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

5.《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6.《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7.《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8.《美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