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为枳》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源于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法,四个环节:讲一个故事——做一次研究——想一对问题——听一次讲座,很明显,分别要完成:整体感知——字词落实——内容析读——拓展积累,因此这堂课最大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层次明显。但因为是初次这种教学设计方法,不足之处也相当多。
正如王校长指出的,首先,板书很差,当然这是因为自己的字从小写得就不好,后来也没怎么练过,就入职前练了一段时间,效果也不明显,有必要现在开始好好练了,毕竟这是优秀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
其次,板块与板块之间缺乏衔接。当“做一次研究”完成之后,直接说“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想一对问题”。这确实很突兀,不自然,如果有一段总结之前的内容,又能开启下面的活动的过渡性语句,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了。这一点,经常被我忽略,今后该是一个需重视的问题了。
再者,“做一个研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点固然很好,但在学生交流研究成果的时候,如果把他们的文字投影,让大家看到,而不是用学生的答案来认证自己预设的媒体,那效果会好得多。因为自己预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成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导致我在呈现预设的时候没有和学生的成果协调起来。
此外,导入也可以更好一些。出示人名,学生可能不熟悉,如果用“完璧归赵”的成语来导入,那不但能达到先前的效果,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有助于他们今后的考试。
还有许多细节方面的不足,比如复述故事的时候不一定要“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是“谁+干什么”,这种更简练的概括模式也要教给学生。还有“重要字词”不应该和“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分开,事实是“一词多义”等本身就涵盖了“重要字词”,因此今后总结重要字词的时候只要从归纳的那几方面的文言现象来做就可以了。
以上是从这节课中看出的一些问题,今后若都能改善,教学效果当更上一层楼。
【《橘逾淮为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