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三、四种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先写出某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部分学生在校外培训时学习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这么多的方法,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但哪种更优呢?我认为真正适合孩子们,最快捷又最容易理解的最小公倍数求法应该是: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
为什么这种方法最优?
1、快捷。因为当最小公倍数较小(即在100以内)时,用这种方法可以仅仅通过口算就快速求出结果。
2、易懂。用上述方法找最小公倍数,与概念一脉相承,比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更利于学生理解。
什么促使我反思?
以前教五年级的学生时,我发现学生普遍喜欢用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虽然,多次建议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会使计算数据相对较小,可仍旧无效。原因何在?与学生交流后才得知:无论是用第一种列举法找,还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都需要找草稿,太麻烦。如果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在通分中完全用不上绝对是教学的失败。失败在哪里,麻烦如何解决?经过反思,我发现原来方法并非最优。
本次教学我并未教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当然也没有教短除法,推荐学生用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的方法,效果很好。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