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拼摆摆其时是根据现代图案“平面构成”的原理,结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美术教学实际而选用的课题。下面就让小编给你介绍拼拼摆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上完这节课后,纵观整节美术课,我应该思考的有很多。备课做的很充分,但是在评价环节还需要认真思考和学习。如何正确评价美术课堂作业的中的“象”与“不象”出现在师生口。中最多的词就是“象”了。有“象”反之就有“不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形象思维的发展还有一定限制。因此,少部分学生的作业并不能做到很具象。对于这些孩子的作业,是不是就用一句“不象”给全盘否定呢?如果不行,又该用怎样的方式巧妙的处理呢?使之既不影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又不打消孩子学习的兴趣,保持创作的热情呢?
因而,对于作业标准的评价已经不再是“象不象”了,而应是‘美不美’。因为,评价平面构成作品的优劣,看的是美学法则下应用的准确和创新。因此,在作业评价中,我认为用‘象“来评价有点欠妥。包括教学中出示的范列都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创作引向了追求形似这一层面上来了,这势必会影响一些后进生的创作积极性。我觉得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抽象形态的作品供学生参考,让他们发掘到“美”这一层面上来。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学习应淡化知识技能技巧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相对于绘画作业,平面构成的一些作业更是需要“美”来支撑,如对称美,均衡美等。
改编前的老教材方形分解构成一课所引用的几个例子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两种美,虽然他们是抽象的,但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感受到这种美。本堂课,我也借用了这些范列,意在表达并不是具象的就能产生美,抽象的作品也许更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大胆创作,反复拼摆,力求寻找出最美的.作品来。从学生的作业效果来看,也确实如此,有的很具象美,有的则具有抽象美。虽然对于他们三年级孩子来讲,有些作品还不尽完美,但正是这种象与不象,体现了他们创作的美。一句话来概括,美在象与不象之间,妙在象与不象之间。
我的教学激情不够,整个堂课缺乏起伏,太过平淡。亮点不够突出。教师个人基本功还要加强。以上内容就是我学习和反思的情况综合汇报,我还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
本课是根据现代设计“平面构成”的原理,结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美术教学实际而选用的课题,将一些抽象的理论贯穿于构思、设计和实际操作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图形的创意表现能力。
如给三年级的孩子讲枯燥的“平面构成”的原理,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为此我通过形象的课件进行图形拆分重组,构成可爱的形象,来激发学生思维。并演示了图形重组过程,反复强调在造型过程中,不能增加,不能删减,即分与合的块数相同。有个班作业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从另外的纸上多剪几块拼贴,就是把拆分的图形随意丢弃。因为此前我是进行过大量示范并且反复强调的。这些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说实话真恼火。感慨别的班大部分同学理解到位而且拼出的图形巧妙而生动有趣。这个班的学生咋这样呢?我苦恼而又无奈,重新示范、讲解了后,又挨个纠错。下课了回到办公室,感到浑身没劲。感觉这是最痛苦的一课。口干舌燥倒杯水喝,一杯水下肚心情也平静了许多。仔细想想这些学生平时上课很少开小差,而且我示范时她们眼神充满好奇和惊喜。估计是没理解。翻开教材仔细研究教材,发现一个教学环节很关键,图形拼摆还原环节。如我能把构成后的图形多次还原成方形或圆形,再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定会加深对拆分重组原则的认识。
在此后的几个班里我反复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看来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有的班级里不算什么,可对于别的班级另一部分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感到相当吃力。面对学生的理解上的偏差,教师还应控制情绪,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讲究教育手段与策略帮助学生攻破学习难点。努力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图形的拼组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教学的,在教学设计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我设计了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一、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
新课伊始,我出示做好的风车让学生观察,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机会“风车是怎么做的?”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学习,从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了。
1、折中求知
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要求沿着长边对折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再沿着短边对折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得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又鼓励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折一折正方形,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马上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然后我提出你能不能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学生跃跃欲试,动起手来。有的在长方形纸上先画一个正方形,再剪下来,有的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我问学生哪种方法会使大家得到的正方形一样大呢?学生展示了用长方形折出正方形的方法。这时我让学生继续折正方形,看有什么发现?大家发现一张同样的纸有的折出了四个长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正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三角形。由于对折的方法不同,竟然折出了那么多形状,他们兴奋地起名叫多功能的纸。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顺利地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之间的转换,他们不再为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犯愁。做风车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一环节我认为是本节课中的亮点之一。
2、拼拼摆摆去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拼图。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利用自己的求异思维,拼出图形。这一过程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发展与升华。学生按上次折的折痕剪下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后,我鼓励他们再拼拼摆摆,当个小小设计师,比一比看谁能拼出好看的图案。学生纷纷动手拼起来。在创作活动中许多学生热情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图形拼组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想到电脑上操作,他们拼出了许多图案并为这些图案起了好听的名字,有的孩子拼了一棵大树、鸟巢、还有的拼出了“喜洋洋”中的“狼堡”、房子。也有的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了大正方形、长方形等。这是我为意料到的,使我很受启发。这也许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同时,让学生参观、点评作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虽然收获不少,但感触也颇深: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老师的思考有多深,学生的思路就能走多远。这也是本节课中还不够完善之处。
【拼拼摆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